胰石病

目录

1 拼音

yí shí bìng

2 英文参考

pancreatolithiasis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胰腺结石病

5 疾病代码

ICD:K86.8

6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7 疾病概述

胰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其占尸检材料的0.09%~0.13%,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临床症状腹痛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引起脂肪泻和营养不良、黄疸、糖尿病等。

多发于中年,40~5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

8 疾病描述

胰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其占尸检材料的0.09%~0.13%,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它既可以是引起慢性胰腺炎的原因,又可以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许多教科书上都将其与慢性胰腺炎一并叙述。

临床上胰石病可分为2种类型:

1.胰管内结石 亦称真性结石,指结石生长于胰管内。多发者为主,单发者较少;胰头部胰管内多见,胰尾部少见。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和蛋白质以及少量钠、磷、镁。大小不等,小者如粟粒,大者如胡桃,或更大。形状有圆形、卵圆形、叁角形及不规则形。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坚硬,多黏附于导管壁上。

2.胰实质内钙化 亦称假性结石。由磷酸钙和氢氧化钙结合产生,沉积在脂肪坏死部分,其周围可有慢性炎性改变。

9 症状体征

1.腹痛 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 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 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 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10 疾病病因

胰石病的病因主要有:

1.酗酒 为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占75%。

2.复发性胰腺炎。

3.营养不良。

4.其他原因 如胆道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因素和胰腺寄生虫病。

5.原因不明。

11 病理生理

酒精可刺激胰液和胰酶的分泌增加,其中胰酶分泌大于水分分泌,高浓度的胰酶能破坏胰管上皮细胞,引起胰液内蛋白质和钙浓度的增加,其中乳铁蛋白和胰石蛋白(PSP)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与白蛋白结合,形成巨大的蛋白聚合物而沉淀。随着病程的进展,碳酸钙加入其中,引起典型的钙化,逐渐形成结石。总之,胰液淤滞和其成分的变化是胰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12 诊断检查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 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 和ERCP检查。

14 实验室检查

尿淀粉酶可升高。有脂肪泻者镜下观察粪便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血ALT、AST、可轻度异常,白蛋白下降,胆固醇、叁酰甘油下降。有黄疸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升高。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血乳铁蛋白增高是胰石病的特有表现,据此认为此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15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检查是胰石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1.腹平片 由于胰石中多含有钙成分,故不能透过X线,在腹平片上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主要有3种类型:

(1)弥漫型:为散在的粟粒大小结石。

(2)孤立型:为一个或数个块状结石。

(3)混合型:为粟粒状、黄豆状或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酗酒引起的胰石病以弥漫型结石多见,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石病以孤立型和混合型结石多见。结石分布在脊柱两侧、平第2腰椎至第11胸椎间。如果是单个结石或小结石,易与脊柱重迭,这时需加拍侧位片。早期结石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腹平片呈阴性,此时ERCP有助于诊断。

2.B超 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所处位置作出诊断,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CT 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它可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及在胰管内的位置,还能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和胰管扩张程度。

4.ERCP 可清楚地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部位和胰管的直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对阴性结石特别有帮助。但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的变化,对胰实质内钙化(假性结石)帮助不大。且ERCP尚可诱发胰腺炎,应用时加以注意。

5.MRI 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钙化和结石的发现CT优于MRI。当结石小于5mm时MRI不易发现。

16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胰石病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胆石症、泌尿系结石、腹膜后和肠系膜淋巴结钙化,结核性腹膜炎后的钙沉着,消化道内特别是憩室内的钡剂滞留。在腹痛发作时,需与腹腔脏器穿孔、肠系膜动脉栓塞、肠梗阻和冠状动脉栓塞相鉴别。

17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1)对症治疗:症状发作时,应禁食或进低脂饮食,以减少对胰腺分泌的刺激。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适当应用解痉止痛药,胰腺分泌抑制药,胰酶制剂和中药,必要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无症状或仅影像检查发现胰石病者,如没有胰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可密切随访。

(2)溶石治疗:利用药物溶解胰石的主要成分以便胰管恢复通畅,是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Lohse报道在体外局部增加氯化钠浓度,特别是枸橼酸盐浓度时可增加胰石的溶解度,因此,临床上可应用枸橼酸口服以治疗胰结石。Noda发现胰腺能分泌一种弱有机酸-二甲恶唑烷二酮(DMD),该物质能增加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的溶解度,使已形成的微小结石能自行溶解,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因此,他用DMD的衍生物(叁甲恶唑烷二酮,TMD,原为一种抗癫痫药)作为溶石剂来治疗胰管结石,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由于胰液淤滞也是胰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人提出应用胰液分泌刺激剂来增加胰液的分泌量,降低胰液的黏稠度,这样一方面可阻止蛋白栓子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将已形成的栓子冲刷进肠道,此为冲洗疗法。这类药物有肠促胰酶肽(CCK)或促胰液素。

(3)内镜治疗:利用ERCP技术,切开Oddi 括约肌,再将导管置入胰管内,进入一系列的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通过胰管导管可用溶石剂溶石,也可用网篮或气囊取石。这种技术比较复杂,需要操作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内镜经验。对于大结石或胰管狭窄致结石嵌顿不易取出时,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ESWL)或火花放电碎石,石碎后可随胰液一起排出,如仍不能排出,可再行内镜下取石或溶石治疗。但ESWL 和火花放电是否对胰腺组织造成损害,有待进一步观察。有人报道在内镜下放置鼻胰导管,经导管注入枸橼酸盐和其他适当的溶剂,以达到溶石的目的。这种方法不切开Oddi括约肌,可反复多次使用溶石药物,有一定优势,可以试用。

2.手术治疗

(1)指征:

①结石较大或结石嵌顿,无法用内镜治疗取石者。

②症状较重,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③临床上不能排除癌变者。

(2)手术方式:

①针对胰管结石的术式:根据结石在胰腺内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直接切开结石表面的胰腺组织和胰管,取出结石。此法适用于结石位于胰体颈交界处,同时近段胰管无梗阻者。因此处胰组织较薄,胰管靠前,术中易扪及。取石后可直接缝合切开处或行胰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采用胰管管壁和空肠黏膜吻合法。

②经胰体切开胰实质取石:如术中未扪及结石,可在胰体胰管扩张处切开胰管,用取石钳或刮匙取尽结石,再行造影,明确无结石残留和近段胰管通畅后,再行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③胰体尾部切除术:适用于胰体尾部胰管结石或实质钙化,切除后再行胰体尾部空肠Roux-en-Y吻合术(Duval术)。

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全胰切除术:适用于胰头体部的假性结石或全胰腺的广泛、弥漫性的假性结石。但此术式操作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采用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全胰切除术目前已放弃。

(3)针对并发症的术式:如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可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如有癌变,则按胰腺癌处理。

3.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糖尿病者,可用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并发肝病或消化性溃疡者,则按原发病原则处理。

18 并发症

1.良性并发症 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产生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当炎症累及胰岛细胞时可产生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和肝病。

2.恶性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癌。综合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3.6%~16.7%。有人认为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发生慢性炎症和囊肿纤维化,后二者长期作用可使胰腺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最终发生癌变。从好发年龄来看,胰石病合并胰腺癌的病人以30~40岁居多,而一般胰腺癌以50~60岁居多,前者较后者提前了20岁。

19 预后及预防

20 预后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21 预防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酗酒)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胆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寄生虫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2 流行病学

多发于中年,40~5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

23 特别提示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酗酒)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胆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寄生虫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