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丸

目录

1 拼音

yīn yù wán

2 《千金》卷五

2.1 方名

茵芋丸

2.2 组成

茵芋叶1两,铅丹1两,秦艽1两,钩藤皮1两,石膏1两,杜蘅1两,防葵1两,菖蒲1两半,黄芩1两半,松萝半两,蜣螂10枚,甘草3两。

2.3 主治

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

2.4 用法用量

3岁以下服5丸,3岁以上服7丸,5岁以上服10丸,10岁以上可至15丸。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3 《圣惠》卷二十三

3.1 方名

茵芋丸

3.2 组成

茵芋3分,狗脊3分,麻黄3分(去根节),丹参半两,五加皮1两,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朱砂3分(细研,水飞过),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3.3 主治

历节风疼痛,皮拆及血出者。

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研入朱砂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药禁忌

忌羊血。

4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4.1 方名

茵芋丸

4.2 组成

茵芋3分,细辛(去苗叶)3分,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3分,龙齿(烧灰)3分,石膏(碎)3分,松萝3分,杜蘅半两,铅丹(别研)1分。

4.3 主治

小儿干疳体热。

4.4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3丸,3-4岁儿服5-7丸,米饮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5 《本事》卷三

5.1 方名

茵芋丸

5.2 组成

茵芋(去梗,锉)1分,朱砂(水飞)1分,薏苡仁1分,牵牛子1两半,郁李仁(去皮尖,微炒)半两。

5.3 主治

历节肿满疼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至20丸,五更初,温水送下。到晚未利,再1-2服,快利为度,白粥将息。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轻粉滚为衣。

5.6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茵芋气味苦温,入手少阴;薏苡仁气味甘平淡渗,入手、足太阴;牵牛子气味苦辛微寒,入手、足阳明;郁李仁气味辛温而润,入手、足太阴、阳明;轻粉气味辛咸微寒,为衣者,取其能引药入下也。历节而致肿满,非下利不能杀其势,故渗湿行经,必使其下利也。

6 《本事》卷四

6.1 方名

茵芋丸

6.2 组成

茵芋叶(锉,炒)半两,薏苡仁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1两,牵牛子3两(生取末1两半)。

6.3 主治

风气积滞成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五更服,姜枣汤送下。未利,加至30丸,日3次,快为度,白粥补。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6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茵芋气味苦辛温,入手、足阳明;薏苡仁气味甘平淡渗,入手、足太阴;郁李仁气味辛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牵牛子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太阳,最能行水利湿,此因风气积滞既久而成,非行水下走之药,不能中病也。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