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阴阳学说 (最后修订于2016/8/27 20:11:21)[共329字]
摘要:阴阳学说(yin-yangtheory)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相反相成理论和一分为二的方法论结合运用于医学实践的指导性理论。该理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大自然和人体普遍存在着阴和阳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人身之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的消长变化是相应的。它贯串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既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根据这些认识,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辨与防治。......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人体阴阳学说的生物学背景探讨
【摘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纲领,贯穿于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通过比较自主神经功能特点和阴阳的特性,进而从中医学生理、病理、药理的角度分析自主神经功能特点,得出假说:自主神经是人体阴阳学说最重要的生物学背景。【关键词】阴阳学说;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阴阳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是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朴素自发的古代唯物辩证法。古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详见阴阳各条。作者:
- 中医是怎样认识睡眠的?
祖国医学对于睡眠的产生机理是基于阴阳学说的原理而认识的,其主要有阴阳学说、卫气运行学说和神主学说三种观点。 (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眠的理论,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统摄。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
- 论《易经》卦象原理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影响
【摘要】阴阳概念的产生追本溯源是导源于《易经》,是易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将“阴阳”这个代指性符号上升演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成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渊源;《易经》卦象变化的万物交感原理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确立了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唯物辩证关系;《易经》卦象变化的“物极必反”规律揭示了阴阳双方是不断消长变化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各自向相反的
- 华裔科学家称将阴阳学说引入神经科学是趋势
中新网8月31日电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首席华裔科学家鲁白日前接受美国《华盛顿观察》专访时坦言,将阴阳学说引入神经科学是大势所趋,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 担任神经突触发育研究室主任的鲁白,去年在《自然·神经科学综述》上发表文章,阐述神经营养因子在脑中发挥作用时一些既互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机制和功能,并将之称为“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中的阴阳现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兴趣。 鲁
- 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初探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把阴阳学说运用到了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活活动、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现在阴阳学说已成为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 薛品肾:什么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和静止等等。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如以
- 黄帝内经素问探源
作者:韩永贤编著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ISBN:7801741692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1-1字数:910000版次:1a内容提要:中医基石理论是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图来表示是太极图。一切物体均由阴阳两部分所构成,因此均为太极体。过太极体中心切面即太极图。中医将太极图分成六区域,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人健康则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亦即六区处于平衡状态。如失掉平衡状态
- 王树芬:从理性思维的高度阐释和思考中医学
到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因而几十年研究不缀,深有体会。《中医学方法论》对读者产生很多的裨益和启迪,本人在学习该书之后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中医学方法论》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是“阴阳学说”中新增的“天人合一观”和“阴阳学说与元气论”两节,也是再版充实最多之处。阴阳学说是统领中医学理、法、方、药诸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而阴阳学说的形成则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对人与自
-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术语。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即阴阳互相依存,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学说多以互根的观点说明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相互联系。作者:
- 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
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曲解我们现在教科书把阴阳的起源解释为根据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而产生的阴阳,因而把阴阳概括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对五行的解释则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了。其实,仅据日光的向背,日
- 让科技成果造福百姓——温建民谈拇趾外翻诊疗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新方法。此项目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部、局级等奖项。获奖后的5年,该项研究又取得哪些进展?这项惠及广大群众的新方法推广情况如何?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温建民教授。 将治病求本与阴阳学说等中医理论运用于拇趾外翻治疗 几年来,以温建民主任为首的课题组继续对该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拇趾外翻畸形的病因、病理、矫形手术、手法复位、生物力学原理、术后康复等几方面,探讨拇趾外翻畸形的新的矫
-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中医药现代化浅识
上观察人的脏腑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内经》论述人体外部与内部、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局部疾病会影响全身,全身疾病也会影响局部。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内经》阴阳学说:《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学说最早见于易经,以后在《内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内经》认为在自然发展变化、人体生理发展变化中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发展变化。治疗疾病应当
- 淡味药不应具升浮之性
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27页,论述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的时候,认为:淡味药多具升浮之性。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教材中之所以将淡味药划为升浮药,可能是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阴阳学说一节,认为药物中属辛、甘、淡味者为阳,酸、苦、咸味者属阴。而属阳者往往具有升发之性,由此认为淡味药既然属阳药,也必具升浮之性。笔者认为,对于淡味药的升降浮沉之性不能从其阴阳属性
- 论朝医学与中医学的不同
了中医学理论,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及所经历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医疗体系,所以与中医学存在许多不同。本文仅就中朝医学之间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不同点予以阐述。1阴阳学说的不同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以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
- 奇方偏方秘方等之琐谈
的眼光对待它时,实际上我们看到了这部书理论背景上的虚拟性和未知性。这并不是指所有那些出自古今传记里的奇方异法都是伪造的,都不值得作为病症方论的参证材料,而是指那些奇方异法的背后,分明有一个按照中国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叙事结构和解释体系,正是它消解了医学理论的实证性而将其虚构化了。借助阴阳学说的理论,张杲关于前代医迹的纪述和论说,不可避免地进入“梦感”、“神通”之类不可知的玄思臆想当中,全书的主体便成
-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 阴阳学说术语。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作者:
-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指属于阴性事物中,又分阴阳的阳。《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作者:
- 湘云论阴阳
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 阴阳五行是从《黄帝内经》中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的范畴,是古人对自然界无数次的观察后而产生的自发的辨证。阴阳学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
-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马予良 石玉山 北京步步先中医医院今日之大学教科书有谓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者,又说古人所用的“阴阳”,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病理和生理的矛盾统一现象。殊不知,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片面定义。笔者认为张仲景的一部《伤寒论》讲的是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与人体之阳(如五脏之阳、经脉之阳、气为阳之阳等)的“侵伤”与“被侵伤”道理。在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中,必须注意固护人体之阳,否则,就有可能患伤寒病
-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与应用
放在非常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素问•生气通天论》上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天运当以日光明……。作为医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就阴阳学说来讲,他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钦安也好、卢氏也好,他们的思想没有脱离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就有很多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比如《周易》
- 阳虚阴盛
阳虚阴盛 阴阳学说术语。阴阳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阳虚则不能制阴,故阴偏盛。常见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所致的阴寒内盛证候。症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作者:
-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阴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即阳性事物中再分阴阳的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参阳中之阳条。作者:
-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
- 阳杀阴藏
阳杀阴藏 阴阳学说术语。杀,肃杀、收束;藏,封蛰,潜藏。阳气肃杀收束,则阴气封蛰潜藏。以此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参见阳生阴长条。作者:
- 阴竭阳脱
阴竭阳脱 阴阳学说术语。指阴阳相互依存,一方枯竭,则另一方随之亡脱。属阴的生命物质基础枯竭,将导致属阳的生命活动随之停止。临床可见大汗亡阳,亡血导致气脱等。参脱证条。作者:
- 治病养生贵在“平”——记夏翔教授治病养生观
夏翔教授业医40余年,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博览群书,采撷古今之医萃,推崇阴阳学说,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并不断地创新,提出治病必求于平,唯“平”乃安;养生贵在“平”,阴阳平衡,疾病乃去,延年益寿。 1治病必求于平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体的阴阳是彼此消长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由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到平衡,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才能
- 阴阳调和治失眠
。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由于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会引起白天思睡、疲倦、精神不振,同时兼有头晕、心悸、健忘等症。中医对睡眠的认识坚持“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观点。阴阳学说、脏腑气血、病因病机的理论贯穿了中医对睡眠的认识过程。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个方面。《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
- 2005年研究生中医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阴阳五行 1.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
-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
,又是一名科学家,他以丰厚的传统修养和精深的科学知识来认识中医的奥秘,从“医者意也”这个灵魂性的观念入手,系统展示了中医的全部秘密,把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路和标准讲得清清楚楚,同时就中医与巫术思维、阴阳学说、气血运行学说、道家养生学说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了别开生面、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说。对于想了解中医、领略中医精魂、获得祛病养生捷径的读者来说,实为正本清源、拨云驱雾之作。文字简明扼要,极为可读。作者简
- 中医中的十个数字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四气:中药的药性是寒、热、温、凉。 四诊: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 五味:中药的味道是酸、苦、辛、甘、咸。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常指自然界四季气候的正常变化,称为六气;如超越正常限度,
- 明辨外感内伤拓展经方应用(下)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后世医家用其治疗疟病,治疗诸多发热病,治疗小儿、老人感冒,当代医家用其治疗诸多免疫系统病变等等。而后一种方式也被部分经方学者有意无意地使用,但很少有学者明确提出。张仲景选用了以阴阳学说指导下的六经辨证构建起了“外感学说”(实际上温病学派构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也是六经辨证的余绪),李东垣选用了以五行学说指导下的脏腑辨证构建起了“内伤学说”(与伤寒、温病之外感学说截然有别)。
- 从阴阳气血神主理论看失眠
1、从阴阳论失眠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阴阳双方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的精神活动正常,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阴阳与睡眠息息相关,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
- 安玉兰等:创新与中医学发展浅探
学才有实质上的发展和提高。l实现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变传统中医学作为一种民族医学,有许多别于西医学的特色,特别是其理论形式的人文哲学性质尤为特殊。作为构成传统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套用而来的,整个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哲学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这
- 慢性肺心病死亡时间与生物钟的关系探讨——附52例分析
内激素分泌低水平相关。 本组52例死亡发生在0~6时10例,19~23时12例,13~18时13例,共计35例,占67.3%,夜间和下午人体内激素分泌降至最低点,与此相符。 按照中医“内经”的阴阳学说及当代“生物钟的理论”和Lowill氏意见,人体内环腺苷酸和环鸟苷酸日夜比值变化与阴阳学说相一致,晚间阴气盛则环鸟苷酸增高,而环腺苷酸降低,白天则相反。环腺苷酸属阳,环鸟苷酸属阴。子午之时,两者比
- 一百天学中医基础——中医百日通丛书
0版次:1a内容提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一百天学中医基础》运用较通俗文字,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本书首先讲述了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精、经络学说;从第八周开始学习形体与官窍、病因与发病原理、病机;最后的学习摄生、治则治法。通过对本书系统认真地学习和实践,读者对中医基础理论一定会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 面向对象的中医理论体系
知识表示、并行处理等各种概念。一直以来,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或理论,说明中医的这些复杂概念。一般人认为中医不可能建模,或者不能用完全还原的方法分析中医理论。目前尚无人能用现代语言,全面、直接地说明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证候理论、藏象理论等中医的核心问题的实质。现在,我们将其用面向对象的类建模,并且,我们用完全还原分析的方法揭示了阴阳、卫气营血、藏象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对象类。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抽象、封
- 钟华中医文化出版热背后的思考
懂的内行人不一样,廖育群正是以丰厚的传统修养和科学知识来认识中医的奥秘,从“医者意也”这个灵魂的观念入手,系统展示了中医的全部秘密,把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和标准讲得清清楚楚,同时就中医与巫术思维、阴阳学说、气血运行学说、道家养生学说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了别开生面的阐说。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走过了这个过程:不一定要从经验归纳成一个理论,都可以设定一个理论的假说,能不能被实践证明
- 阴阳类(一)
阳衰等。阴阳互根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阴和“独阳就不能生化和滋长。同时,阴阳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机能与物质之间就是这种互根的关系。但阴阳学说中较常用互根表示人体生理范围内的变化。阴阳乖戾乖戾即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就会彼此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这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阴阳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
- 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
些名词术语,如心、肝、脾、肺、肾等,与现代医学的同名词语在概念上有很大差别,希望读者在学习时加以注意。目录: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一、阴阳的含义与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五行一、五行的含义与事物五行属性的划分二、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章藏象第一节五脏一、心二、肺三、肝四、脾五、肾第二节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
- 阳生于阴
阳生于阴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从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功能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等物质为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徐大椿《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
-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阳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类,而阴和阳又可分别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谓阳中之阳,即指阳性事物又分阴阳的阳。《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作者:
- 阴中之阴
阴中之阴 ①阴阳学说内容之一。指属于阴性事物中,又分阴阳的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②经穴名。指足太阴经脉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作者: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 阴阳学说术语。根据阴阳互根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住院病人对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
养52例(83.9%)。 4讨论 4.1中西医结合知识的认识不足病人对自身疾病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如何从中医医学知识或西医的医学知识认识疾病。让病人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知识等,还有消毒、隔离、传染、细菌、病毒等。急性期运用输液、手术治疗“治其标,慢性期或恢复期运用中药、食疗、针炙“治其本。运用中
- 应如何理解“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呢?
出现了疲劳,逐渐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就将进入睡眠阶段。所谓阴气尽、阳气盛,是指经过充足的睡眠,疲劳已经消除,大脑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人便渐渐从睡梦中醒来,再开始新的一天的活动。 古人用朴素的阴阳学说,对人们睡眠的机理解释的惟妙惟肖。我们恰巧可以利用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理论指导养生保健。白天尽可能使其阳气盛,多劳动,待机体感到有一定疲劳感以后,以利于夜间阴气盛的时候,大脑有充分的抑制,使人们的
- 解说中医学的十个数字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四气:中药的药性是寒、热、温、凉,称四气。 四诊: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 五味:中药的药味是酸、苦、辛、甘、咸。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常指自然界四季气候的正常变化,称为六气;如超
- 中医学中的阴阳与五行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作者:
-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哆以巴慧”,是因为A.人气始生,病气衰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人脏,邪气独居于身E.人气抗邪,卫外为固2.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A.辛、甘、酸B.酸、苦、咸C.辛、苦、甘D.辛、甘、淡E.辛、淡、咸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传变D……你还没
-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王金亮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近读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马予良、石玉山先生所作《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以下简称为马文)一文,对其观点不能苟同。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其“对立统一”之基本内容早已为广大中医界同仁所共识,笔者认为,对中医阴阳理论的认识,应重感悟,应动态、全面地看待阴阳学说。应动态地看待阴阳学说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阴阳之名最早见于《易经》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术语。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作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