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蹻四穴

目录

1 拼音

yīn yáng qiāo sì xué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mài BL6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照海
汉语拼音Zhaohai
罗马拼音Chaohai
美国英译名Shine to Sea
各国代号中国KI6
日本5
法国莫兰特氏R3
富耶氏R6
德国N3
英国K3
美国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4]。属足少阴肾经[4]。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4][5]。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5]

4.1 定位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5]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5]。正坐垂足取穴[5]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5]。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5]

4.2 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5]。正坐垂足取穴[5]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4.3 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5]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5]

4.4 特异性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4.5 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5]

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4.6 主治病症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5]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5]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5]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5]

直刺0.3~0.5寸[5]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

4.7.2 灸法

可灸[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8 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4.9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4.10 研究进展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5]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5]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5]

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足内翻: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咽喉肿痛:以照海为主,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疗效。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申脉
汉语拼音Shenmai
罗马拼音Shenmai
美国英译名Streching Vessel
各国代号中国BL62
日本62
法国莫兰特氏V62
富耶氏V62
德国B62
英国B62
美国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7][7]。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7][7]。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7]

5.1 标准定位

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7]。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7]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7]

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7]。正坐或侧卧取之[7]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7]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7]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7]。正坐或侧卧取之[7]

5.3 穴位解剖

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着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7]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7]

5.4 特异性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7]

5.6 主治病症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7]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7]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7]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7]

直刺0.3~0.5寸[7]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

可灸[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

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

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小儿泄泻:灸申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3.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7.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