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咳嗽

目录

1 拼音

yīn xū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endogenous cough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内伤咳嗽·阴虚证(endogenous cough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称阴虚咳嗽,是指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1]

4 内伤咳嗽·阴虚证的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2]

5 证候分析

虚热内灼,肺失润降[3]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见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颧红,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致形瘦神疲。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3]

6 内伤咳嗽·阴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内伤咳嗽·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3]

6.2 方药治疗阴虚咳嗽

内伤咳嗽·阴虚证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药作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3]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6.3 针灸治疗阴虚咳嗽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膏肓。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阴虚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玉竹、沙参、麦冬、老鸭、白藕、百合、杏仁等[3]

推荐食疗方[3]

1.玉参焖鸭:将老鸭一只宰杀后,除去毛和内脏,洗净放砂锅内,放入玉竹、沙参,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焖煮l小时以上,待鸭肉炖烂时,放人调料即成。食鸭肉喝汤。

2.沙参百合饮:沙参10g,百合15g,共煎取汁。酌量缓缓饮用。

7 关于咳嗽

咳嗽(cough[3][4])为病名[5]。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5]。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6]

宋以前,咳、嗽同义[6]。《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7]。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7]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7]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7]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26-2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4.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4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