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营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包括水分、电解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外科病儿常因有感染、肠梗阻、组织损伤、肿瘤及手术创伤等因素可使热量摄取不足或消耗过多,以致容易发生营养紊乱,产生负氮平衡。此外,术后组织的修复也需有较高的营养供应,因此为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保证术后顺利康复,必须尽力改善营养状态。
人体活动及严重疾病需要的热量依靠人体热量储备和摄取的营养物质。人体热量储备,主要以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于各种组织。于禁食状态下,无外源性补充,人体利用体内的热量储备提供热量,多动用组织脂肪的分解来完成,但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如无外源性葡萄糖提供热量,势必要动用组织蛋白质,通过糖原异生来提供葡萄糖,才能避免发生酮中毒。故提供葡萄糖可减少蛋白质分解。小儿基础状态时的热量需要,一岁以内婴儿为每日110kcal/kg(体重),以后每三岁减去10kcal,至15岁为60kcal。由于疾病、手术创伤、术后高热、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等机体处于代谢亢进状态,则需要更多的热量。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占总需热量的50%,婴幼儿的需要量比成人多,一岁以内每日每公斤体重约需12g,二岁以上约需10g。婴幼儿每日蛋白质需要量约为每公斤体重3g,占总需热量15%。术后蛋白质消耗增加,应酌情增加。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要脂肪约4g,6岁以上约需3g。占总需热量的35%。此外,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为营养代谢所必需,应予适当补充。
供给营养的途径有口服、管饲和静脉三种。口服最有效,也可通过胃管给予管饲饮食。少数可通过造口插管方法来提供营养。胃造口可灌注流质饮食。空肠造口开始时灌葡萄糖和等渗盐水,几天后灌糖水和氨基酸,以后应根据肠道耐受力逐渐改变灌注内容,以达到正氮平衡。凡用管饲法,应于24小时中将营养液均匀滴入。消化道外营养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周围浅静脉提供,但浓度较高的溶液,渗透压高须经深静脉输入。
小儿饮食应根据年龄、病情及营养状况选定。新生儿及婴幼儿对糖和蛋白质的消化功能较好,对脂肪的耐受能力差,不宜给予过多脂肪。
手术前、后饮食处理可参见手术前后处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