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关

目录

1 拼音

yīn guān

2 英文参考

Chéngfú BL36[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hè KI1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阴关:1.承扶穴的别名;2.大赫穴的别名。

4 承扶穴·阴关

阴关为经穴别名[1][2]。即承扶[2][2]。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承扶
汉语拼音Chengfu
罗马拼音Chengfu
美国英译名Support
各国代号中国BL36
日本36
法国莫兰特氏V50
富耶氏
德国B50
英国B50
美国BI36

承扶为经穴名(Chéngfú BL36)[3]。出《针灸甲乙经》。承扶亦作扶承[4]。别名肉郄、阴关、皮部[4]。属足太阳膀胱经[4]。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4]。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4.1 承扶穴的别名

肉郄、阴关、皮部、扶承(《针灸甲乙经》),阴关(《杨敬斋针灸全书》),皮郄[5]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4.3 穴名解

承即承受,扶指佐助,本穴位于股骨上段,当肢体分界的臀沟中点,有佐助下肢承受头身重量的作用,故名承扶[5]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5]

4.4 所属部位

大腿[6]

4.5 承扶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扶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7][7]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承扶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承扶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4.6 承扶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

承扶穴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俯卧取之[7]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处取穴[8]

4.7 承扶穴穴位解剖

承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分布着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皮肤厚,由股后皮神经的臀下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膜。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或穿经股二头肌长头刺入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在臀大肌的深面,位于出入骨盆结构的最外侧。该神经在臀区和股后区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稍外侧,和股骨内、外侧髁之间连线中点,以上三点的连线上。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并有坐骨神经本干和股后皮神经本干经过;

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并有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通过[8]

4.8 承扶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扶穴具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的作用。

承扶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8]

承扶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腰膝之功,为治疗腰腿部疾病的常用腧穴[9]

承扶穴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9]

4.9 承扶穴主治病证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9]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10][10]

承扶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10]

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10]

承扶穴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10]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2. 其它: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2寸[10][10][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有触电感传至足底部[10]

直刺1~2.5寸[10]

4.10.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 承扶穴的配伍

承扶配环跳、悬钟,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扶配秩边、承山,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主治便秘。

承扶配肾俞、命门、腰阳关,治腰痛[10]

承扶配肾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下肢瘫痪[10]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腰脊尻臀股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热痛,痔篡痛,尻睢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久痔尻臀肿。

《太平圣惠方》:五种痔疾,泻鲜血,尻睢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4.13 承扶穴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10]

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10]

针刺承扶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10]

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10]

一般在针刺后30~60分钟变化最为明显[10]

5 大赫穴·阴关

阴关为经穴别名[10][10]。即大赫[10][10]。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大赫
汉语拼音Dahe
罗马拼音Taho
美国英译名Great Threat
各国代号中国KI12
日本12
法国莫兰特氏R12
富耶氏
德国N12
英国K12
美国Ki12

大赫为经穴名(Dàhè KI12)[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维、阴关[12]。属足少阴肾经[12]。大赫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12][12]。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12]。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5.1 大赫穴的别名

阴维(《针灸甲乙经》)、阴关(《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淫,大赫主之。

5.3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12]

大,与小对言。赫,有显赫盛大之义。此穴在横骨穴上1寸,为冲脉、足少阴经之会穴,其穴阳气盛大,精气阜聚,为下焦元阳升起,旺盛之处。又以其穴内临子宫,妇人妊娠之后,此处突起易显,因而名之。[12]

5.4 特异性

大赫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5.5 所属部位

下腹[13]

5.6 大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仰卧取穴[13]

大赫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3]

另说在脐下3.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4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4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13]

大赫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5.7 大赫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仰卧取穴[13]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14]

5.8 大赫穴穴位解剖

大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分布着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小肠、乙状结肠。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上外侧缘→腹直肌[14]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5]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15]

5.9 大赫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赫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功效。

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15]

大赫穴有调补肝肾、助热生阳之功,即龙雷在下,水中发火之意。《内经》:“火太过,曰赫曦。”《诗经》:“赫赫明明”,“赫赫炎炎”,“王赫斯怒”,俱为隆盛奋发之意。本穴平于中极,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与胞宫精室相应,蕴有赫赫之势。其所治症,多属子宫、阴器、局部之虚证。[15]

5.10 大赫穴主治病证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等[15]

大赫穴主治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15]

大赫穴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疝气[15]

大赫穴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茎中痛等[15]

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等[15]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早泄,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 5~1.0寸[15][15]

直刺1~1.5寸[15][15],局部有酸胀感[15],有时向上传至胸腹部[15],向下放散至会阴部[15]

注意:大赫穴针前排空小便,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15]

5.11.2 灸法

可灸[15][15][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12 大赫穴的配伍

大赫穴配关元、三阴交,有益元气,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阴茎疼痛。

大赫穴配命门、中封,有补命门益肝肾的作用,主治遗精,滑精,阳痿。

大赫配关元、行间、肾俞、三阴交,治阴茎痛[15]

大赫配太溪、三阴交,治遗精、阳痿[15]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男子精溢,阴上缩,大赫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男子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

《针灸大成》: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茎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赤带。

5.14 研究进展

5.14.1 对卵巢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针刺大赫、中极、关元或针刺与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并用,均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的水平发生变化,尤其同时并用变化更为显著。如果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赫,配中极、关元穴,对卵巢排卵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尤其是针刺配合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时变化更明显。对上述穴位埋针,则可改善迟发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或两者并存障碍,从而治疗卵巢功能异常。[15]

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治疗50例不排卵患者,经1~7个周期治疗后,有较好效果。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9.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1-82.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3.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9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