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

目录

1 拼音

yīn chén wǔ líng sǎn

2 英文参考

yinchen wuling pow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tenisiae Scopariae and Poriae Powd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茵陈五苓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8首。其中,《金匮要略》方为常用方,组成为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茵陈五苓散

4.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4.2 别名

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证治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4.3 处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1]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2]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散15克

4.4 制法

上二味,和匀。

为末[2]

4.5 功能主治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2]

茵陈五苓散具有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黄疸病。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酒积黄疸,小便不利。阴黄,小便不利。

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4.6 用法用量

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2]

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4.7 临床应用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茵陈五苓散治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4.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茵陈五苓散具有利尿和保护酒精肝损伤的作用[2]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5 《医便》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5.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5.2 组成

茵陈3钱,白术1钱半,赤茯苓1钱半,猪苓1钱,桂2分,泽泻1钱,苍术1钱2分,山栀1钱2分,滑石1钱2分,甘草(炙)5分。

5.3 主治

湿热黄疸。

5.4 用法用量

加灯心1握,水煎,食远服。

6 《杏苑》卷三方之茵陈五苓散

6.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6.2 组成

茵陈1钱5分,泽泻1钱2分,茯苓1钱,猪苓1钱,白术1钱,官桂3分,枳实6分。

6.3 主治

热蓄发疸。

6.4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7 《便览》卷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7.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7.2 组成

黄芩、黄连、山栀仁、茵陈、猪苓、泽泻、苍术、青皮、龙胆草各等分。

7.3 主治

黄疸。

7.4 用法用量

水2盏煎服。

7.5 加减

有积,加莪术、三棱、砂仁、陈皮、神曲。

8 《普济方》卷一三二方之茵陈五苓散

8.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8.2 组成

生料五苓散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

8.3 主治

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

8.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碗,加灯草50茎,同煎8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8.5 加减

酒后得证,加干葛2钱。

9 《保婴撮要》卷十方之茵陈五苓散

9.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9.2 别名

茵陈四苓散

9.3 组成

赤苓3分,猪苓3分,泽泻3分,白术3分,茵陈3分。

9.4 主治

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

9.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附注

茵陈四苓散(《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

10 《内科摘要》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0.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0.2 组成

茵陈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桂3分,泽泻1钱5分。

10.3 功效

利湿。

10.4 主治

酒积。

10.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1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茵陈五苓散

11.1 方名

茵陈五苓散

11.2 组成

粉猪苓、泽泻、焦白术、茯苓、川连、黑山栀、茵陈、大黄。

11.3 主治

湿热黄疸。

11.4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