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丸

目录

1 拼音

yīn chén wán

2 《遵生八笺》卷六

2.1 方名

茵陈丸

2.2 组成

茵陈4两,大黄5两,豉心5合(炒令香),恒山3两,桃核仁3两(炒),芒消3两,杏仁3两(去皮尖),鳖甲2两(酒醋涂炙),巴豆1两(去皮膜,去油,炒,另研)。

2.3 主治

时疫温疟,山峦瘴气,黄病痰癖,时气伤寒,痎疰发痫,赤白痢。

2.4 用法用量

初得时3日内,旦服5丸,或利或吐汗,若否,再加1丸,久不觉,即以热汤饮促之;老小以意酌服。春初1服,1年不病,收瓶以腊封口,置燥处。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圣济总录》卷六十

3.1 方名

茵陈丸

3.2 组成

茵陈蒿4两,柴胡(去苗)4两,栀子仁4两,龙胆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黄芩(去黑心)3两,升麻3两,大黄(锉,炒)3两。

3.3 主治

酒疸,食气,女劳疸,诸种黄疸。

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饮送下,日2次。以利为度。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千金》卷十

4.1 方名

茵陈丸

4.2 组成

茵陈4两,栀子4两,天门冬4两,大黄3两,桂心3两,通草2两,石膏2两,半夏半升。

4.3 主治

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

4.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加至10丸。

4.5 制备方法

上药,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晒令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4.6 用药禁忌

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

5 《圣惠》卷五十五

5.1 方名

茵陈丸

5.2 组成

茵陈1两,黄芩1两半,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川升麻1两半。

5.3 主治

黄疸,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清粥饮送下,日3-4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惠》卷十八

6.1 方名

茵陈丸

6.2 组成

茵陈半两,恒山1分,栀子仁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襕),川朴消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1两,犀角屑1两,川升麻半两,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6.3 主治

热病发黄病。

6.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乌梅汤送下。如人行10里,或利或汗或吐为效,如未应,即再服3丸。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杏仁、巴豆,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惠》卷五十二

7.1 方名

茵陈丸

7.2 组成

茵陈2两,大麻仁5两(研如膏),豉五合(炒干),恒山3两(锉),栀子仁2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芒消2两(细研),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巴豆1两(去皮心,熬令黄,纸裹压去油,研)。

7.3 主治

山瘴疟及时气。

7.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粥饮送下。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利,不汗,再服之愈。更不吐利,即以热粥饮投之。老人以意加减。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外台》卷二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茵陈丸

8.2 组成

茵陈3两,大黄5两,栀子仁2两,黄芩2两,鳖甲2两(炙),常山2两,芒消2两,巴豆1两(去皮心,熬),升麻2两,鼓3合(熬)。

8.3 主治

天行热病7-8日,成黄,面目身体悉黄,心满喘,气粗气急者。

8.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饮送下。以得吐利则愈。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6 用药禁忌

忌苋菜、生葱、生菜、野猪肉、芦笋。

9 《千金翼》卷十八

9.1 方名

茵陈丸

9.2 组成

茵陈1两,甘遂1分,当归半两,蜀椒(汗)半两(去目闭口),杏仁(去皮尖双仁,熬)3分,大黄3分,半夏(洗)3分,葶苈(熬)1两,茯苓1两,干姜1两,枳实(咀,熬黄)5分,白术(熬黄)5分。

9.3 主治

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体重。

9.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以饮送下,日3次。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惠》卷八十四

10.1 方名

茵陈丸

10.2 组成

茵陈1分,栀子仁1分,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秦艽1分(去苗),川朴消10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10.3 主治

小儿脾胃热毒,致肌肉变黄,小便赤少,心中烦懊。

10.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1 《圣惠》卷十六

11.1 方名

茵陈丸

11.2 组成

茵陈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豉1合,栀子仁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芒消2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1.3 主治

时气热毒不解,心胸躁闷,变为黄。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竹叶汤送下,以利为度,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外台》卷四引《广济方》

12.1 方名

茵陈丸

12.2 组成

茵陈4两,黄芩3两,枳实2两(炙),大黄3两。

12.3 主治

黄疸,遍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渐加至25丸,空腹以米饮送下,日2次。微利为度。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6 用药禁忌

忌热面、蒜、荞麦、粘食、陈臭物。

13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3.1 方名

茵陈丸

13.2 别名

茵陈蒿丸

13.3 组成

茵陈4两,大黄3两,黄芩3两,栀子3两。

13.4 主治

一切黄,小便黄色及身黄者。

13.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稍加至25丸,饮送下。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3.7 附注

茵陈蒿丸(《圣济总录》卷六十)。

14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14.1 方名

茵陈丸

14.2 组成

茵陈蒿1两,大黄(锉)半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黄)半两,常山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令黄)半两,栀子仁半两,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尽)1分,芒消(研)1分。

14.3 主治

初得温黄瘴气,憎寒壮热。

14.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茶送下,得快利,以冷粥止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豉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