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阴癍:1.病证名;2.经外奇穴名。
3 病证名·阴癍
阴癍为病证名[1]。癍的类型之一[1]。见《丹溪心法·斑疹》。又名阴证发癍[1]。指癍之属于虚寒者[1]。
3.1 病因病机
多由体虚内有伏寒[1]。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1]。《温热类编·伏阴》:“阴癍者因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
3.2 症状
阴癍亦出胸背手足,但癍稀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1]。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1]。
3.3 治疗
治宜温阳散寒[1]。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1]。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癍,用调中汤等方[1]。
4 经外奇穴名·阴癍
4.1 标准定位
位于臀部,第三骶椎棘突旁开2.25寸[2]。左右计2穴[2]。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5 参考资料
治疗阴癍的穴位
治疗阴癍的方剂
- 石膏葱白汤
粗末。功能主治:主治阳毒所损,体热生癍,气喘引饮。肺腑脏温病,阴阳毒气,若脏实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
- 化斑汤
斑汤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化癍。治温病发癍,高热口渴,神昏谵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反发斑...
- 玄参升麻汤
谓甘能缓而苦能降也。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发斑者,阳明胃热也;咽痛者,少阴相火也。升...
- 太极丸
。全方相合,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 升降散
。全方相合,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 更多治疗阴癍的方剂
治疗阴癍的中成药
- 太极丸
。全方相合,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 补肝丸
。附注:原书治上证:宜用小锋针抽拨或针出毒血。《癍论萃英》:组成:四物汤加防风、羌活各等分。主治:...
- 当归丸
,身体倦疼。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温酒化下。《癍论萃英》引张元素方之当归丸:组成:当归半两,甘草...
- 防风通圣散
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定注,疼痛麻...
- 丹参
热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治风热,皮肤生瘖癍,苦痒成疥:丹参四两(锉),苦参四两(判),蛇床...
- 更多治疗阴癍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