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翳明为经外奇穴名(yìmíng EX-HN14)[1][2]。出《中华医学杂志》。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1]。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近视,远视,夜盲,雀目,早期白内障,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健忘,癔症,腮腺炎,精神分裂症,心悸,高血压等。
4 拼音
yì míng
5 代号
EX-HN14
6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1956,6:535):在耳垂后的高骨下方,与耳垂平行,按之有酸痛感,约距天牖穴一寸。
7 翳明穴的定位
翳明穴位于翳风穴后1寸处[4]。
经外奇穴——翳明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翳明穴的位置
8 翳明穴取穴方法
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
快速取穴: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边缘凹陷处,向后1横指处即是翳明穴[6]。
9 翳明穴穴位解剖
翳明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3]。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后支和耳后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迷走神经干、副神经干和颈内动、静脉经过[3]。
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后动、静脉分支,深部在颈内动、静脉网(有迷走神经、交感干的颈上神经节)[4]。
10 翳明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翳明穴主治病证
翳明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近视,远视,夜盲,雀目,早期白内障,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健忘,癔症,腮腺炎,精神分裂症,心悸,高血压等。
翳明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3]。
翳明穴主治夜盲,近视,远视,白内障;以及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精神分裂症等[4]。
翳明穴主治近视、远视、夜盲、头痛、耳鸣、眩晕、失眠、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腮腺炎、精神病等[2]。
神志病:失眠,健忘,癔症[5]。
其他病:头痛,眩晕,耳鸣[5]。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1寸[3][5],局部有酸胀感[5],可放散至半侧头部[5]。
注意:翳明穴深层有延髓、脊髓,故不宜向后正中线方向针刺过深[5]。
12.2 灸法
13 翳明穴的配伍
翳明穴配承泣、鱼腰、丝竹空、睛明、攒竹、风池,治近视[5]。
14 特效按摩
用双手大拇指指尖分别按于同侧翳明穴,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可很快缓解耳聋、耳鸣带来的不适症状[6]。
15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2.
- ^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3.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4.
-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2.
-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翳明
- 《银海精微》:[卷上]血灌瞳人
,捣烂生地黄敷之以散其血,先服止痛末药散,后服坠翳明丸。若因伤风服除风汤。若打着睛珠流出者,以手掌心...
- 《银海精微》:[卷上]漏眼脓血
漏眼脓血者,有甚于钉翳并膜入水轮二症之利害也,此症未发之时,其头先觉昏闷,四肢如劳,五脏多积风热壅...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三]治眼内障诸方
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治风内障。消翳明目。及除青盲。胎风赤烂。曾青膏方。曾青(一两细研...
-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五]五十二·血灌瞳人外障
毒血在好眼中。致使损伤。先宜服止疼没药散。后服坠翳明目丸。点摩挲石散立效。诗曰∶眼因射刺五轮亏疼痛...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眼科正品合用药味并制法
退翳障。【决明子】(味苦咸性凉,炒捣碎。)除热去翳明目,主肝热清盲,作枕无目疾。【石决明】(味酸咸性...
- 更多古籍中的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