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以攻为补 (最后修订于2015/12/4 19:48:29)[共187字]
摘要:以攻为补为治法术语。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景岳全书·传忠录》:“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试论“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由来、内涵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特点,并从八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关键词】医院管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很早就有的提法,古今中外都有论述和应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行业都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广泛的应用。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我们更需要去研究它、了解它、认识它,将“以人为本作为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核
- 贾春华: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
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证候”研究首要继承的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理念。这一论断已成为“973”证候规范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拟从逻辑的观点论证这一理念形式上的有效性。 1.“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形式表述 “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这一理念的表述是简洁的。初次见到者很难真正理解其本意,或者说不能抓住作者要表述的核心思想。从逻辑
- 《医经原旨》:[卷二]脉色下第四
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搏,谓弦强搏击于手也。心脉搏坚而长者,肝邪乘心,脏气亏甚而失和平之气也。手少阴脉,从心系上挟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搏击之脉,皆肝邪甚也。肝本属木,而何五脏皆畏之?盖五脏皆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兹心脉搏坚而长者,以心脏之胃气不足而邪有余也。搏之微则邪亦微,搏之甚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夫五脏皆以胃气为本,
- 《医经原旨》:[卷四疾病第九]阴阳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其生之本,阴阳而已,大为六合,广为九州,人之九窍五脏,天之四时十二节,皆气候之所行,营卫之所通也,故曰∶“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人生虽本乎阴阳,而禀分五行、其生五也;阴阳盛衰,少太有三,其气三也。有五有三,则生克强弱,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2%、20.16%,给我院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我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为我院2003年1-10月期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为诊断标准,共435例,其中精神分裂症(含分裂样精神障碍)349例,心境障碍53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6例,人格障碍4例,其它13例。根
- 《医经原旨》:[卷一]脏象下第三
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之别。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有肥,有膏,有肉──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肉,肉之聚处也。此言伟壮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异。)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淖,柔而润也。膏者肉淖,脂者肉坚,若其寒热,则粗理者皆寒,细理者皆热。淖,音闹。)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人迎脉口诊
《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上编。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伤于食饮,见《灵枢》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营至乍数乍疏也,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甲乙》同上。自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至治之无功矣,见《素问》卷三第十一《五藏别论》篇,又见《甲乙》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编。自凡刺之道至取之其经,见《灵枢》卷二第九《终始》篇,又见《甲乙》卷五第五《针道终始》篇。自人
- 《读医随笔》:[卷一证治总论]虚实补泻论
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治之律令也。前人论之详矣。兹撮其要者,与平日读书之所记,汇辑于此,以为温故之一助云。夫《内》、《难》、仲景之论虚实也,其义甚繁。有以正气盛衰分虚实者,所谓脉来疾去迟,外实内虚;来迟去疾,外虚内实也。有以邪盛正衰分虚实者,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也。有以病者为实,不病为虚者,所谓内痛外快,内实外虚;外痛内快,外实内虚也。有以病者为虚;不病为实者,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 虚损
经义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通评虚实论曰:邪气
- 《归砚录》:卷二
可知。呼病即亡者,邪气直入于脏也。彼时设有余师愚其人者,或可救全一二也。童庐云∶镇海钟景龙先生,精于痧痘,经其治者,百不失一,逆证决期,从无爽日。所用之药,初服大黄者十居其五,后用补剂者十之七;至于攻发,惟僵蚕而已,全蝎、穿山甲、桑虫之类,从未一施;独地龙遇血热毒盛,百余条不嫌多。尝曰∶小儿血气未充,脏腑娇嫩,痘疮不能起发,良由元虚不能足浆,浆不足则毒不泄,若再以毒攻毒,不但毒不肯出,而正气更受
-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
太阳主表,故立方以发表为主,而发表中更兼治里,故种种不同。麻黄汤于发表中降气,桂枝汤于发表中滋阴,葛根汤于发表中生津,大青龙汤与麻杏甘膏汤、麻翘赤豆汤,于发表中清火,小青龙汤与五苓散,于发表中利水,清火中复有轻重,利水中各有浅深也。若白虎之清火,十枣之利水,又解表后之证治。其陷胸、泻心、抵当、调胃、四逆、真武等剂,又随症救逆之法矣。大抵太阳之表,不离桂枝、麻黄二汤加减,以心为太阳之里也。今将诸方详
- 《高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前人以无物为呕。有物为吐。或云声缓为吐。声急为哕。虽似确当。而愚谓就病因而论。三者俱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因虚、因寒者。十之七。而因实、因热者。十之三。就高下而论。则呕为最高。吐次之。哕则直由极深极低而迸出者。就脏腑而论。呕、属足之阳明少阳。吐、属手少阳三焦之上部及足太阴。哕、属足之少厥二阴者也。呕出足阳明者奈何。夫胃脘一寒。欲下趋其腑者势也。胃不受邪。则逆以拒
- 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1例
花、赤芍化瘀止痛;川芎活血去瘀,乃“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遍及周身,地龙通经活络,合芳香通窍之白芷,可助气血之运行,大黄破瘀行血,为“推陈致新”《神农本草经》之佳品,用于本证,有以攻为补去瘀生新之妙,水蛭入血亏,善消瘀血于无形。在此赘言几句,水蛭煎煮受热后,则药力大减,故研末冲服为宜,生牡蛎散郁结、安心神;桑叶轻清发散,清肝热,且有“长发”(《本草纲目》)之作用。方药相宜,恰合病
- 《伤寒溯源集》:[卷之一太阳上编]中风证治第一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脉之阴阳有关以前为阳。关以后为阴者。盖寸口为阳。主乎上焦天气。尺中为阴。主乎下焦地气。而关则阴阳之分界也。此所谓阴阳者。即辨脉首章所云。大浮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也。谓之阳者。邪气在表之脉。谓浮候也。谓之阴者。邪气在里之脉。谓沉候也。停者。停止之谓。犹暂停略停少停之义也。振者。振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此篇论六气主司天于上。在泉于下。五运六气运化于中。间气纪步。为加临之六气以主时。五六相合以三十年为一纪。再纪而为一周。故名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六化、谓司天在泉。各有六气之化。六变、谓胜制之变也。胜复者。谓五运之气。亦复其岁。有相胜制。而治之不全也。甘苦辛咸酸淡。谓五味所资。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先后之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也。此承
-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一总论]附论五篇(出《丹溪心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疾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燎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莠之夏
- 《金匮要略浅注》:[卷五]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者(责其)有留饮。此言饮之留而不去之为病也。魏念庭云、背为太阳。在易为艮止之象。一身皆动。背独常静。静处阴邪常客之。所以阴寒自外入。多中于背。阴寒自内生。亦多踞于背也。(饮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饮)膈上(伏饮之)病。(时见)痰满喘咳(病根已伏其中。一值外邪暴中。其内饮与外邪相援。一时)吐(露迅)发。则(以外邪之为)寒热背痛腰疼。(激出内饮之痰满喘咳大作。以致)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 《辨证录》:[卷之一]伤寒门(四十三则)
一剂而头痛除,二剂而身热退,汗止而口亦不渴矣。此即白虎汤变方,用石膏、知母以泻其阳明之火邪;用柴胡、栀子以断其少阳之路径;用麦冬以清补其肺金之气,使火邪不能上逼;用茯苓引火下趋于膀胱,从小便而出,而太阳余邪尽随之而外泄也。至于人参、甘草、竹叶不过取其调和脏腑,所谓攻补兼施也。或惧前方太重,则清肃汤亦可用也,并载之以备选用。石膏(五钱)知母(一钱)麦冬(一两)甘草人参柴胡栀子(各一钱)独活半夏(各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无汗。外台。作反汗不出四字。风下。可发汗篇。及玉函。外台。有者字。)〔方〕无汗者。以起自伤寒。故汗不出。乃上编有汗之反对。风寒之辨别也。恶风。乃恶寒之互文。风寒皆通恶。而不偏有无也。〔魏〕其辨风寒。亦重有汗无汗。亦不以畏恶风寒多少为准。畏恶风寒。不过兼言互言。以参酌之云耳。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外台。作四两)桂枝(二两去皮○外台。作桂心)生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二]六节藏象大论第九篇
大论二字,旧本误传四气调神下,今各改正。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天有六六之节,地则以九九制会也。藏象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神藏五,开窍于耳目鼻口,形藏四,开窍于前后二阴,窍虽有九,其位惟六,又神藏形藏,合于三阳三阴之六气,犹之以六为节,以九制会,故曰藏象。此篇为《六微旨大论》提纲,故曰《六节藏象大论》。黄帝问曰∶余闻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论
第三段,言司岁药物不同;第四段,言淫邪伤脏在所不胜;第五段,言少阴所在,寸口不应,分南北政;第六段,言在泉司天为病治法;第七段,言客淫反胜,六气相胜治法;第八段,言六气之复为病并治法;第九段,言人身之应司天在泉;第十段,言胜复之理并治法;十一段,言主客胜复并治法∶十二段,言五脏正味主客补泻;十三段,言三阴三阳;十四段,言方制奇偶;十五段,言治标之方;十六段,言六气为邪生病;十七段,言脉至病应;十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凡从本之治,均宜温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注】少阴肾经,阴盛之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微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
- 《伤寒论条辨》:[卷之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第一
凡六十六条方二十太阳一经。风寒所始。营卫二道。各自中伤。风则中卫。故以卫中风而病者为上编。然风之为风。其义不一。故其为病。最为居多。所谓中风者。乃风寒暑湿之风也。与诸家方书之所谓中风云者。义不相同。诸家方书之所谓中风。盖素问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之风也。彼但以其所谓者为中风云耳。其于在此之所谓中风云者则无闻焉。二义辨论精切。详悉分晓。惟有此书。自此以下。知此义者。李明之而已。此义不明而欲求以言医
- 《伤寒论条辨》:[卷之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四
凡七十七条方十阳明者。胃经也。其法不以经病为例。而例以胃家实为正。不以经病为例者。阳明路接太阳。经病。由传从太阳过而后受。多则太阳未除。故须仍从太阳例。如几几合病之类是也。过此再入阳明。胃实当之。病一入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吉凶生死几焉。不复有经可言矣。故经无例可出。而凡胃实者不得不出例。此阳明所以与余经不同也。彼以一经再经循经越经。规规于数日以论证者。乌足与语圣贤言外之意哉。(一)阳明之为病。
- 《医述》:[卷七·杂证汇参]关格
经义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素问》)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有如谩骂、威胁、讥讽、嘲笑等;身体攻击,有打人、踢人、咬人、吐口水、破坏物品等。2.5攻击形式在住院期间病房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危险物品带入病室的机会极少,所以,凶器攻击的极少见,往往发生徒手攻击和就地取材(如碗筷、拖把)。2.6攻击特点精神病患者的暴力伤人行为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2.7管理过程中的伤害[11]患者之间发生冲动殴打,医务人员劝阻时易受
- 《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问∶迎随之法。经曰∶随而济之是为补,迎而夺之是为泻。夫行针者,当刺之时,用皮钱擦热针,复以口温针热,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荣俞之穴,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
-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之原太溪,见《灵枢》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渊;心之俞太陵;肝之俞太冲;脾之俞太白;肾之俞太溪;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过于丘墟为原;胃之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之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之俞后溪,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腑阳经既有俞,仍别有原。或曰∶《灵枢》以太陵为心之原,《难经》亦然,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诸家针灸书,并以太陵
- 《中国医籍考》:[卷六十三]方论(四十一)
〔喻氏(昌)寓意草〕六卷(四库全书提要作一卷)存自序曰。闻之医者意也。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方。内经所谓微妙在意者。是也。医孰无意。而浅深繇是。枘凿繇是。径庭繇是。而病机之安危倚伏。莫不繇是。意之凝释。剖判荒茫。顾不危耶。大学诚意之功在格致。而其辨尤严于欺慊之两途。盖以杀机每随于阴幽。而生机恒苞于粹白。庄周曰。天地之道。近在胸臆。万一肺腑能语。升堕可怜。先儒人鬼关之辨精矣。
-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65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
- 20世纪我国骨折治疗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学科的发展,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凭借相关科学提供的信息和条件,不断总结升华,努力探索创新而形成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显然是引导后人继往开来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线索。在当今的一些重要创伤骨科文献中,对创伤骨科的发展史多有较详尽的记载。我国西医骨科尚不足百年,虽已取得了若干成绩,但更需要从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分析取得成绩的由来,和认识存在的不足。为此,笔者谨就20世纪我国骨
- 《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运气
木、水、火、土也。行者,言欲为天行气之义也。水位北方,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准也。义物平均,有准则也。木位东方,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火位南方,阳在上,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位西方,阴气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位中央,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乐》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于五
- 《女科要旨》:[卷一]调经
门人问曰∶妇人以血为主,医者辄云血海,可以实指其所在乎?陈修园曰∶人身之血海,胞也。居膀胱之外,而为膀胱之室。《经》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但男则运而行之,女则停而止之。营运者无积而不满,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停止者有积而始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之总根也。而妇人一科,专以月事为主。《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盖时者,满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则亏
- 赵吉平: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取穴原则,其正确性和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也未免过于局限。在此,试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最重要的方法 《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治疗时,多次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历代医家基本相同,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腧,不必拘于经穴所限。如《类经》曰:“以痛为腧
- 《本草纲目》:[序例上]十剂
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宣剂之才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入里,三阴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所谓壅也。三阴者,脾也。故必破气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从正曰∶俚人以宣为泻,又以宣为通,不知十剂之中已有泻与通矣。仲景曰∶春病
- 《医述》:[卷三·伤寒提钩]伤寒
经义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以其脉经头项循腰脊,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 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进入青春期前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86名学龄儿童(男46名,女40名)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以攻击行为量表、攻击观念量表、父母管教行为量表、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学龄儿童自评的攻击行为进行为期2.5a的追踪。结果学龄儿童攻击行为存在稳定性,且没有性别差异;与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的攻击性观念及父母的管教行为、家
-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纲领
经义六岁以下为小。○吾不能察其幼小。○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灵枢》)总论初生半周至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寿世保元》)儿在母腹中感受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脉见,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骸备而生。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笑语,始识人;百日任脉成,能反复;一百八十日,
- 《张氏医通》:[卷十妇人门上]经候
(崩漏失血心痛经闭不行带下淫浊淋沥淋辨泄泻小便血师尼寡妇寒热子嗣胎教)经曰。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妇人以血为主。故手少阴动甚为怀身之象。胎禀在下。反以上部动甚为胎脉之验者。盖阳神气旺。与尺内阴搏阳别。同一胎脉。而有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是以内经特为昭揭。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手足阳明。皆曰二阳。不得隐曲。言情欲不遂。而病发心脾也。风消者。发热消
- 《伤寒附翼》:[卷下]阳明方总论
阳明之病在胃实,当以下为正法矣。然阳明居中,诸病咸臻,故治法悉具。如多汗无汗,分麻黄桂枝;在胸在腹,分瓜蒂栀豉;初硬燥坚,分大小承气。即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轻重浅深之不同也。若大烦大渴而用白虎,瘀血发黄而用茵陈,小便不利而用猪苓,停饮不散而用五苓,食谷欲吐而用茱萸等法,莫不各有差等。以棋喻之,发汗是先着,涌吐是要着,清火是稳着,利水是闲着,温补是忿着,攻下是末着。病至于攻下,无别着矣。故汗之得法,他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中]病机第三
【素】五气更立。(五行之气。)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春胜长夏。(季夏十八日为长夏。木克土。)长夏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所谓得五行时之胜。(五行皆以生时为胜。)各以气命其脏。(如春气属肝之类。)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至。气至也。吴注。春为四时之长。其气不合于时。则五脏更相克胜。邪僻多矣。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半,干生姜、甘草各七钱半,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二钱半为衣。每一丸,热酒化下,日三服,神昏有涎者倍朱砂。治中风半身不遂,神错语涩,口眼斜及妇人头风血风,暗风倒仆,呕哕痰涎,手足麻痹。搜风顺气丸车前子、郁李仁、白槟榔、火麻仁,菟丝子、牛膝、山药、山茱萸各二两,枳壳、防风、独活各一两,酒大黄五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二十丸,早晨临卧,茶酒米饮任下。久觉大肠微动,以羊肚肺煮羹补之,常服百病皆除。如食色纵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新模式
【摘要】医院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新模式,通过提高病人满意度,从而不断扩大医院的收容能力。运行2年来,一是医生克服了为单纯追求医疗收入出现的大处方现象,有效地防止了看病贵的现象,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科室不再单纯追求科室效益,从而转向多吸引病人,大大提高病人对医院的忠诚度,提升了医院的声誉,实现了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体系。【关键词】科学发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司天在泉之精气。乃天一之真元。要者谓司岁备物以平治其民病。无伤天地之至真。乃养生之至要也。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章而言五运六气。互相交合。各有太过不及。彼此胜制。已详论于前矣。今欲分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其气至之何如也。)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王冰曰。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其通应则一也。)帝曰。愿闻上合昭
- 《归砚录》:卷四
眉仙曰∶即香圃也,面向赤,上年因病危而色脱,故先生不识耳。承惠之方,服十余剂而愈。今又善饮如昔矣。角里街怡昌烛铺苏妪,年已六旬。偶患腹痛,医谓寒也,进以热剂,痛渐剧而腹胀便闭,按之甚坚,又以为肠痈,攻之而愈痛,遂绝粒不眠,呼吸将绝。挽余诊之,脉滑而数,舌绛苔黄,口臭溺无,热阻气也。以雪羹煎汤调益元散五钱徐灌之,即痛减气平;次日以雪羹汤送当归龙荟丸三钱,便行溺畅;随以轻清药数帖而痊。七月中旬,余游
-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与护理干预
高(分别为29%、22.9%),也支持不愿意住院是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精神科防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患者安心住院这一环节。3.2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表1)病史中有发生攻击行为的有13例(27%),提示我们护士对每个患者的病前性格、有无攻击行为史(包括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等都要详细了解和记录。3.3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主要对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噤不得语。驯至面赤头摇。项背强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刚痉。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乃刚痉无汗者之正法也。葛根汤方(三因。名葛根麻黄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伤寒论作桂枝当补枝字)芍药(二两○赵作三两非)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伤寒论有切字)大枣(十二枚○伤寒论有擘字)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乙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
- 妇人以血为本
妇人一生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本,又需耗血,故妇人之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特点。医家李时珍云:“妇人,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此说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之论。妇人血虚,常致冲任不足,而经、孕、产、乳诸疾生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所重者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以经
-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二帙]芷园素社疟论疏
论。及刺疟法,最详而悉。后世守其偏承,致经义蒙晦,讹谬良多。审因者略证,局证者昧因,知常而不及变,循变而反舍常,殊不知有是因,方有是证,因证既显,常法已具,而始可与达变矣。乃或常法既迷,因证靡辨,以寒为热,热为寒;虚作实,实作虚;致微者剧,剧者危,展转变承,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莫之能测也。偶方孺先生举问及此,聊纪数语以就正。疟总名曰。者秋时寒热兼作,即作而金伏者是也。分名曰,曰疟。疟即惟火金
-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医案篇第三]梦影
间,主政周光远先生,年二十七,体极腴皙,登厕后,忽体冷自汗,唇白音低,佥以为痧,欲进开窍等药。时余年十七,窃握其臂以诊之,脉已微软欲绝,因力排众议曰∶此阳气之欲脱,非痧邪之内闭,再投香散,殆速其危也。人皆以童子何知而笑之,幸先生闻而首肯者再,仓卒不及购药,余适有戚氏前所贻三年女佩姜一块,约重四五钱,急煎而灌之,即安。后用培补,率以参、、术、草为主。盖阳气偏虚之体也,先生甚德之,视余若弟,且逢人说
- 《疡医大全》:[卷三十一痘疹部(上)]论痘疮根源
朱纯嘏曰∶粤稽上古之世,未闻痘疮之说,亦无治痘之书,即《素问》集中并无只字言及于痘,非黄帝、岐伯以痘为轻易,不详加问难,而无一言以及之耶?盖三皇五帝之时,天清地宁,民淳俗朴,虚邪苛毒无由而生,及至汉时建武年间,征边染毒,军中遂生此疾。其说出于万密斋《痘疹心要》,查建武二十五年征武陵蛮,伏波军次下隽从壶头进兵,会甚暑,士卒疫死大半,援亦中病卒于军,史乃以疫书之意者。其痘乎?然传之年久,姑存以后之考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