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

目录

1 拼音

yí dǎo sù

2 英文参考

insuli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胰岛素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943146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注射剂400单位:10ml瓶(支)14.0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944146动物胰岛素(中性胰岛素)注射剂400单位:10ml瓶(支)20.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945146动物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剂400单位:10ml瓶(支)27.4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946146动物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剂400单位:10ml瓶(支)18.9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947146动物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30R)注射剂400单位:10ml瓶(支)30.0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948146动物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30R)注射剂300单位:3ml,笔芯瓶(支)30.0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胰岛素概述

胰腺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胰岛素是含有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

人胰岛素分子量为5734道尔顿,等电点为pH5.6。在酸性环境(pH2.5~3.5)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可形成锌、钴等胰岛素结晶。又由于其分子中酸性氨基酸较多,可与碱性蛋白如鱼精蛋白等结合,形成分子量大、溶解量低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此种制剂注入皮下或肌肉吸收较慢,作用时间长,为长效胰岛素。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经门脉进入肝脏,40~50%在肝内分解,其余进入体循环分布于全身。从静脉注射胰岛素,90%在20分钟内从血液中消失,绝大部分被组织吸收或被肝脏灭活。

胰岛素分子有靠两个二硫键结合的A链(21个氨基酸)与B链(30个氨基酸),如果二硫键被打开则失去活性(图11-21)。B细胞先合成一个大分子的前胰岛素原,以后加工成八十六肽的胰岛素原,再经水解成为胰岛素与连接肽(C肽)。

图11-21 人胰岛素的化学结构

胰岛素与C肽共同释入血中,也有少量的胰岛素原进入血液,但其生物活性只有胰岛素的3%-5%,而C肽无胰岛素活性。由于C肽是在胰岛素合成过程产生的,其数量与胰岛素的分泌量有平行关系,因此测定血中C肽含量可反映B细胞的分泌功能。正常人空腹状态下血清胰岛素浓度为35-145pmol/L。胰岛素在血中的半衰期只有5min,主要在肝灭活,肌肉与肾等组织也能使胰岛素失活。

胰岛素能促进肝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蛋白质、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调控循环血中胰岛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为血糖浓度,临床上常采用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结合胰岛素释放实验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

5 胰岛素的发现

1922年由英国的班廷(Banting)和贝斯特(Best)所发现,为一种能降低血糖的物质。1926年获得结晶的胰岛素。1954年阐明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到60年代中期,已进行人工合成。1965年,我国生化学家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蛋白质)的创举。随后,查明了胰岛素的三级空间结构。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A、B两条肽链,A链含21个氨基酸,B链含30个氨基酸,两条肽链之间借两个二硫键联结,A链的第6与第11位氨基酸之间也有一个二硫键。

6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

6.1 对糖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

6.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肝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的脂肪酸。胰岛素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除了用于合成脂肪酸外,还可转化为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形成甘油三酯,贮存于脂肪细胞中,同时,胰岛素还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胰岛素缺乏时,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加速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由于糖氧化过程发和障碍,不能很好处理酮体,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

6.3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过程,其作用可在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上:①促进氨基酸通过膜的转运进入细胞;②可使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加快,增加DNA和RNA的生成;③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另外,胰岛素还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

由于胰岛素能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以,它对机体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但胰岛素单独作用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并不很强,只有与生长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明显的效应。

近年的研究表明,几乎体内所有细胞的膜上都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已纯化成功,并阐明了其化学结构。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α亚单位由719个氨基酸组成,完全裸露在细胞膜外,是受体结合胰岛素的主要部位。α与α亚单位、α与β亚单位之间靠二硫键结合。β亚单位由6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三个结构域:N端194个氨基酸残基伸出膜外;中间是含有23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结构域;C端伸向膜内侧为蛋白激酶结构域。胰岛素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可激活该酶,使受体内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这对跨膜信息传递、调节细胞的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启动的一系列反应,相当复杂,尚不十分清楚。

7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7.1 血糖的作用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在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三个阶段:血糖升高5min内,胰岛素的分泌可增加约10倍,主要来源于B细胞贮存的激素释放,因此持续时间不长,5-10min后胰岛素的分泌便下降50%;血糖升高15min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次增多,在2-3h达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相,这主要是激活了B细胞胰岛素合成酶系,促进了合成与释放;倘若高血糖持续一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可进一步增加,这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B细胞增生布引起的。

7.2 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许多氨基酸都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中以精氨酸和赖氨酸的作用最强。在血糖浓度正常时,血中氨基酸含量增加,只能对胰岛素的分泌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在血糖升高的情况下,过量的氨基酸则可使血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多。务右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时,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7.3 激素的作用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主要有:

①胃肠激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肽都有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前三者是在药理剂量时才有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不像是一引起生理刺激物,只有抑胃肽(GIP)或称依赖葡萄糖的促胰岛素多肽(glucose-dependentinsulin-stimulating polypeptide)才可能对胰岛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GIP是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分泌的,由43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实验证明,GIP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具有依赖葡萄糖的特性。口服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和GIP的分泌是平行的,这种平行关系的绘双导致胰岛素的迅速而明显的分泌,超过了静脉注射葡萄糖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反应,。有人给大鼠口吸取葡萄糖并注射GIP抗血清,结果使血中葡萄浓度升高,而胰岛素水平却没有明显升高,因此可以认为,在肠内吸收葡萄糖期间,GIP是小肠粘膜分泌的一种主要的肠促胰岛素因子。除了葡萄糖外,小肠吸收氨基酸、脂肪酸及盐酸等也能刺激GIP的释放。有人将胃肠激素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称为“肠-胰岛轴”,这一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使食物尚在肠道中时,胰岛素的分泌便已增多,为即将从小肠吸收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利用做好准备;

②生长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告示可通过升高血糖浓度而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长期大剂量应用这些激素,有可能使B细胞衰竭而导致糖尿病;

③胰岛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至少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图11-22)。

图11-22 胰岛细胞的分布及其分泌激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GIH:生长抑素

7.4 神经调节

胰岛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刺激迷起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8 胰岛素分类

胰脏中胰岛B(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是胰脏中的内分泌组织,由大小不等的细胞聚合成群,岛状分布于分泌胰液的腺泡组织之间,因而得名。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在调节机体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它是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1. 根据作用时间分类: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

2. 根据来源分类:牛胰岛素、猪胰岛素、人胰岛素

3.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u-40:40单位/毫升、u-100:100单位/毫升

9 药理作用

1.糖代谢 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

2.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mRNA的转录及翻译),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10 作用机制

已知胰岛素受体为一糖蛋白,是由两个13kD的α-亚单位及两个90kD的β-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α-亚单位在胞外,含胰岛素结合部位,β-亚单位为跨膜蛋白,其胞内部分含酪氨酸蛋白激酶,胰岛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对产生效应的机制有以下假说,一认为胰岛素可诱导第二信使的形成,它们模拟或具有胰岛素样的活性。二认为胰岛素与α-亚单位结合,移入胞内后可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继而催化受体蛋白自身及胞内其他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因而启动了磷酸化的连锁反应(phosphorylation  cascade)。三认为胰岛素可使葡萄糖载体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和其他蛋白质从胞内重新分布到胞膜,从而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11 临床应用

胰岛素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is mellitus,IDDM)的唯一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重症糖尿病(IDDM,I型);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is mellitus,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要建立和维持电解质的平衡)。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12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多数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它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体如IgE并引起过敏反应。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引起过敏休克。可用猪胰岛素代替,因其与人胰岛素较为接近。

2.低血糖症 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为防止低血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中鉴别低血糖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及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3.胰岛素耐受性 产生急性耐受常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所致。此时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因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出现急性耐受时,需短时间内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千单位。产生慢性耐受的原因较为复杂(系指每日需用200U以上的胰岛素并且无并发症者)。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抗体(AIRA),对此可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症状,能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正常;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变化,如高胰岛素血症时,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还可能是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此时换用其他动物胰岛素或改用高纯度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常可有效。

13 药物相互作用

1.增强其作用的药物:口服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竟争血浆蛋白,使血中游离胰岛素升高;口服降血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同用蛋白同化激素能减低葡萄糖甜量,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乙醇、氯霉素等据称可加强胰岛素的作用。

2.拮抗其作用的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均能升高血糖,合用时能对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及烟酸衍生物,据称亦可减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反应,干扰机体调节血糖功能,与胰岛素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低血糖。

14 合理使用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和工具

(1)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可按照以下原则:选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流注射,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后,换左右腹部。这样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血糖波动。

(2)注射工具应选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在这里,特别要提醒正在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朋友,无论是专用注射器还是笔用针头,均应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会使针头变钝,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缺口和倒钩,增加了疼痛感,甚至有断针和皮肤感染的危险。

2.胰岛素的购买与储存

(1)用完胰岛素需要再到医院购买时,一定要携带病历及用完的胰岛素瓶子,以便医生准确地开处方。若到药店购买,要注意检查有效期以及是否与医生要求使用的胰岛素相符合。

(2)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在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在2-8℃)储存,不能放入冷冻室,否则会破坏胰岛素的蛋白质成分。如果没有冰箱,应放在阴凉处,且不宜长时间储存。使用中的胰岛素可放在室温下,避免阳光直射,使用时间不超过30天。

15 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血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应给每一病人随身记有病情及用胰岛素情况的卡片,以便不失时机及时抢救处理。

2.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故须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3.少数发生荨麻疹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抢救)。

4.极少数患者可产生胰岛素耐受性:即在没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用量高于200单位。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感染、使用皮质激素或体内存在有胰岛素抗体,能和胰岛素结合。此时可更换用不同动物种属的制剂或加服口服降血糖药。

5.注射液中多含有防腐剂,一般不宜用于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宜用注射用胰岛素制剂。

6.胰岛素可少量被注射器吸附,含量愈低吸附愈高,使用剂量应考虑此因素。

7.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按时进餐,否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现象。

16 毒副作用

以往猪或牛的胰岛素含杂质多,长期注射易於注射部位发生红肿,搔痒,凹陷或凸起以及胰岛素的抗拒性,但目前多改用很精纯的人型胰岛素,这些情形已几乎不会发生。

17 胰岛素中毒

胰岛素是由家畜的胰腺内提取的一种多肽激素,按其生产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DNA重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四类,按作用时间特点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五类。此外,还有超短效和中效的预混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亦在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合并妊娠、分娩和大手术者等情况下使用。

胰岛素为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和生成减少,从而降低血糖。临床上在以下情况,注射剂量过大或饮食失调;应用低纯度胰岛素改为高纯度胰岛素后未适当减量;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合用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甲氨蝶呤等药物。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其循环中可出现胰岛素抗体,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长期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胰岛素,局部脂肪组织可出现萎缩或肥厚。胰岛素还可引起钠的再吸收增加和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当血糖迅速下降,影响了晶状体和玻璃体内的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溢出而使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1]

17.1 临床表现

[1]

1.低血糖反应

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如强烈饥饿感、大量出汗、颤抖、心悸、焦虑、无力、颜面苍白等;严重者出现神经低血糖症状,累及大脑皮质时,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头晕、困倦、迟钝、视力障碍、步态不稳,也可有幻觉、躁动、行为怪异等精神失常表现,累及皮质下中枢、中脑、延髓等部位时,可出现神志不清、舞蹈样动作,甚至张力性、阵挛性痉挛,锥体束征阳性,乃至昏迷、血压下降;若病情严重且历时较久,则脑细胞不可逆损害,呈现去大脑皮质的某些特征,可遗留性格改变、痴呆等症状。老年人,尤其是有较长糖尿病病程或胰岛素注射史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一旦发生低血糖即表现为昏迷。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低血糖的表现以惊厥为主。

2.过敏反应

少见,局部可出现发红、肿胀、烧灼感、发痒等,全身反应可出现荨麻疹、恶心、呕吐、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偶有过敏性休克。

3.水肿

治疗初期可发生轻度水肿,少数可为全身性水肿。

4.皮肤

注射部位皮肤发红,出现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等。

5.视力障碍

部分患者屈光失常,可致视力模糊。

17.2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证明毒物。低血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1]

17.3 诊断

胰岛素中毒的诊断要点为[2]

1.病史  有胰岛素注射史。

2.临床表现

(1)低血糖反应:可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

(2)过敏反应:出现发红、肿胀等局部反应和(或)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全身反应,偶有过敏性休克。

(3)水肿:轻度水肿和(或)全身性水肿。

(4)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等。

(5)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

3.药物分析  血液中查及毒物。

17.4 治疗

胰岛素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低血糖的治疗

轻者吃些糖果、糖水等食物,即可缓解。重症则须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ml后,再给5%~lO%葡萄糖注射液持续滴注。血糖不能达标或神志不清者可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0.5~1mg。神志不清者,多半是存在脑水肿,可静脉注射甘露醇、糖皮质激素。对注射长效胰岛素者,须密切观察数日,防止低血糖反复。

2.过敏反应的治疗

对于局部反应者,绝大多数不需要采取特殊处理,可自然消退。若持续存在,可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反应者须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3.胰岛素水肿的治疗

轻者可自然消退,重症或合并淤血性心力衰竭者,须利尿等对症处理。

4.局部脂肪萎缩或肥厚

由于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引起,停止在注射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屈光失常多属暂时性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18 相关药品

常规重组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50R)、精蛋白锌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盐酸高血糖素、胰岛素、 中性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

19 胰岛素的医学检查

19.1 检查名称

胰岛素

19.2 分类

激素类测定 > 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查

19.3 胰岛素的测定原理

RIA法:采用非平衡分析法。先将胰岛素抗抗体与未标记胰岛素(即被测样品或标准品)充分反应,形成胰岛素和胰岛素抗抗体复合物。剩余未结合的胰岛素抗抗体再与125I-胰岛素反应,形成125I-胰岛素和胰岛素抗抗体复合物。用第二抗体将游离和结合部分分开,测定沉淀部分(B)放射性。依据胰岛素标准曲线,可查得血清样品中胰岛素浓度。

19.4 试剂

(1)125I-胰岛素:用时每瓶加10ml蒸馏水。

(2)胰岛素标准品:共7瓶冻干粉,每瓶加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其浓度分别为0、5、10、20、40、80和160mIU/L。

(3)抗胰岛素抗抗抗体:用10ml蒸馏水溶解,充分混匀使用。

19.5 操作方法

按表1操作。

充分混匀,4℃中静置20min,离心2000g,20min,弃去上清,测沉淀放射性。

19.6 正常值

5~20μU/ml。

19.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1型糖尿病患者多在5μU/ml以下,2型患者血浆胰岛胰岛素水平可正常、偏低或高于正常。增高明显者呈高胰岛素血症,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在进行OGTT的同时测定血浆胰岛胰岛素浓度,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以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糖刺激后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呈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或增高,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降低或缺如,和同时相的血糖值相比,胰岛素分泌偏低。亦可同时测定血清C肽以加以鉴别。

(2)血浆胰岛胰岛素降低尚可见于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瘤、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和胰岛B细胞瘤、胰外肿瘤、肾上腺功能减退及垂体功能低下等所致的低血糖症。

(3)X综合征患者多同时具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高胰岛素血症。

19.8 附注

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大部分在肝肾灭活,其中约40%~50%经门静脉入肝灭活,因此肝肾功能状态,尤其是肝功能情况是影响循环血中胰岛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动物胰岛素后,体内常产生胰岛素抗抗体,由于胰岛素与胰岛素抗抗体可产生高度免疫反应,故可影响血浆胰岛胰岛素的测定。另外,血液中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含量以及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多种药物以及感染、发热、手术等应激状态都是影响胰岛素测定的常见因素。

19.9 相关疾病

1型糖尿病、糖尿病、2型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低血糖、X综合征、高脂血症

20 胰岛素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1.1 中文名

胰岛素

20.1.2 汉语拼音

Yidaosu

20.1.3 英文名

Insulin

20.2 结构式

20.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256H381N65O76S6  5778

20.4 来源含量

本品系自猪胰中提取制得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多肽类物质。按干燥品计算,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27单位。

每1单位相当于胰岛素0.0345mg。

20.5 制法要求

本品应从检疫合格猪的冰冻胰脏中提取。生产过程应符合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20.6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本品在水、乙醇中几乎不溶;在无机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20.7 鉴别

(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取本品适量,用0.1%三氟醋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取20μl,加0.2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 7.3)20μl、0.1%V8酶溶液20μl与水140μl,混匀,置37℃水浴中2小时后,加磷酸3μ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制备,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 2.3)-乙腈(90:10)为流动相A,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B,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5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的肽图谱应与对照品溶液的肽图谱一致。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90 10
 60 55 45
 70 55 45

20.8 检查

20.8.1 相关蛋白质

取本品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3.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临用新制,置10℃以下保存)。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以含量测定项下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 2.3)-乙腈(82;18)为流动相A,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B,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调节流动相比例使胰岛素峰的保留时间约为25分钟。取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蜂面积归一化法计算,A21脱氨胰岛素不得大于5.0%,其他相关蛋白质不得大于5.0%。

 时间(分)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78 22
 36 78 22
 61 33 67
 67 33 67

20.8.2 高分子蛋白质

取本品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分子排阻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H)试验。以亲水改性硅胶为填充剂(3~10μm);冰醋酸-乙腈-0.1%精氨酸溶液(15:20:65)为流动相;流速为每分钟0.5ml;检测波长为276nm。取胰岛素单体-二聚体对照品(或取胰岛素适量,置60℃放置过夜),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mg的溶液,取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胰岛素单体峰与二聚体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供试品溶液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除去保留时间大于胰岛素峰的其他峰面积,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保留时间小于胰岛素峰的所有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1.0%。

20.8.3 干燥失重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20.8.4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量取锌单元素标准溶液(每1ml中含锌1000μg)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分别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锌0.20μg、0.40μg、0.80μg、1.00μg与1.20μg的锌标准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D第一法),在213.9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干燥品计算,含锌量不得过1.0%。

20.8.5 细菌内毒素

取本品,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mg的溶液[4],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E),每1mg胰岛素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10EU。

20.8.6 微生物限度

取本品0.2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J),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过300cfu[4]

20.8.7 生物活性

取本品适量,照胰岛素生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Ⅻ G)试验,实验时每组的实验动物数可减半,实验采用随机设计,照生物检定统计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V)中量反应平行线测定随机设计法计算效价,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15单位。

20.9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20.9.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5~10μm);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硫酸钠28.4g,加水溶解后,加磷酸2.7ml,乙醇胺调节pH值至2.3,加水至1000ml)-乙腈(74:26)为流动相;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14nm。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20μl(取胰岛索对照品,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0单位的溶液,室温放置至少24小时),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胰岛素峰和A21脱氨胰岛素峰(与胰岛素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约为1.2)之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8,拖尾因子应不大于1.8。

20.9.2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40单位的溶液(临用新制,2~4℃保存,48小时内使用)。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胰岛素峰面积与A21脱氨胰岛素峰面积之和计算,即得。

20.10 类别

降血糖药。

20.11 贮藏

遮光,密闭,在-15℃以下保存。

20.12 制剂

(1)中性胰岛素注射液(2)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

20.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1 胰岛素说明书

21.1 别名

普通胰岛素;胰激素;因苏林;正规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胰岛素

21.2 外文名

Insulin ,RI, Insulyl,Insulin, Crystalline Insulin, Regular Insulin

21.3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

促进血循环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

21.4 胰岛素的适应症

主要用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重型、消瘦、营养不良者;

2.轻、中型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者;

3.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变)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者;

4.合并妊娠、分娩及大手术者。也可用于纠正细胞内缺钾。

21.5 胰岛素的用量用法

一般为皮下注射,1日3~4次。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有时肌注。静注只有在急症时(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因病人的胰岛素需要量受饮食热量和成分、病情轻重和稳定性、体型胖瘦、体力活动强度、胰岛素抗体和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等因素影响,使用剂量应个体化。可按病人尿糖多少确定剂量,一般24小时尿中每2~4g糖需注射1个单位。中型糖尿病人,每日需要量约为5~40单位,于每次餐前30分钟注射(以免给药后发生血糖过低症)。较重病人用量在40单位以上。对糖尿病性昏迷,用量在100单位左右,与葡萄糖(50~100g)一同静脉注射。此外,小量(5~10单位)尚可用于营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肝硬变初期(同时注射葡萄糖)。

21.6 注意事项

1.胰岛素过量可使血糖过低。其症状视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可出现饥饿感、精神不安、脉搏加快、瞳孔散大、焦虑、头晕、共济失调、震颤、昏迷,甚至惊厥。必须及时给予食用糖类。出现低血糖休克时,静注50%葡萄糖溶液50ml。必要时,再静滴5%葡萄糖液。注意必须将低血糖性昏迷与严重酮体血症相鉴别。有时在低血糖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即Somogyi反应。若睡前尿糖阴性,而次晨尿糖强阳性,参考使用胰岛素剂量,应想到夜间可能有低血糖症,此时应试行减少胰岛素剂量,切勿再加大胰岛素剂量。

2.为了防止血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应给每一病人随身记有病情及用胰岛素情况的卡片,以便不失时机及时抢救处理。

3.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故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4.少数可发生荨麻疹等,偶有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抢救)。

5.极少数病人可产生胰岛素耐受性:即在没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用量高于200单位。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感染、使用皮质激素或体内存在有胰岛素抗体,能和胰岛素结合。此时可更换用不同动物种属的制剂或加服口服降血糖药。

6.低血糖、肝硬变、溶血性黄疸、胰腺炎、肾炎等病人忌用。

7.注射液中多含有防腐剂,一般不宜用于静注。静注宜用针剂安瓿胰岛素制剂。

21.7 规格

针剂:每瓶400单位(10ml)、800单位(10ml)。 针(粉):50u,100u,400u.

22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81.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81-182.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82.
  4. ^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