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è yōng
2 英文参考
carbuncle of axil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xillary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pyogenic axillary lymphaden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腋痈 (axillary abscess;acute pyogenic axillary lymphadenitis[1])为病名[2]。出《外科正宗》卷四。又称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2]。是指生于腋窝的痈[1]。为急生化脓性疾病。多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结于腋窝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忿怒气郁,化火蕴结而成。其特点是发病之初即腋窝暴肿,上肢活动不利,脓成易溃,因疮口位置偏高,易引起袋脓。
4 腋痈的病因病机
腋痈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5 腋痈的症状
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2]。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1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6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多有同则上肢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约经10~14天,肿块成脓,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
3、本病需与腋疽相鉴别。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时间约需3个月,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收口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高,血沉增高。小儿患者可因接种卡介苗引起。
7 腋痈的治疗
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服透脓散加金银花、桔梗、甘草,并切开引流[2]。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3]。若未消而脓成,则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3]。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3]。
7.1 辨证治疗
腋痈总为火毒为患。挟风者,风火相乘,肿势急暴,恶寒发热,初期多见;肝脾郁火上乘,则痈红肿热痛,痛引胁肋,酿脓期多见。治疗以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主。
7.1.1 风火热毒
腋痈·风温阻络证(axillary abscesswith pattern of wind-warm obstructing collaterals)是指风温阻络,以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伴恶寒发热、纳呆,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1]。
腋痈·热毒壅滞证(axillary abscess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热毒壅滞,以局部肿痛日增,肿块皮色转红中间变软,按之波动明显,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恶寒发热,四肢酸楚,口渴溲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1]。
7.1.1.1 症状
腋窝内结块,肿起急暴,坚硬灼热疼痛,皮色不变,同侧上肢活动不利。身伴寒热,催呆,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7.1.1.2 治法
7.1.1.3 方药治疗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9克,防风9克,天花粉9克,当归尾6克,浙贝母9克,甘草6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白芷6克,野菊花12克,牛蒡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者,加桑枝15克、姜黄9克、木瓜12克。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7.1.2 肝郁痰火
腋痈·肝郁痰火证(axillary abscess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phlegm-fire)是指肝郁痰火,以腋部暴肿热痛,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腋痈证候[1]。
7.1.2.1 症状
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7.1.2.2 辨证分析
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7.1.2.3 治法
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7.1.2.4 方药治疗
7.1.3 肝脾郁火证
7.1.3.1 证见
腋窝内结块肿起,皮色转红,焮热疼痛,痛引胁肋,上肢活动不利。身发热,口苦咽干,纳呆。舌红苔黄,脉弦数。
7.1.3.2 治法
清肝解郁,化毒消肿。
7.1.3.3 方经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12克,野菊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透脓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痛引胁肋者,加丝瓜络12克、竹茹9克、桑枝15克。
2、中成药四季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颈痈”单方验方。外治法参照“一般痈”外治法。脓成切开引流,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疮口将敛时宜外盖棉垫,压紧疮口,可加速愈合。
7.2 外治法
初起可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3]。
若未消而脓成,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3]。
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3]。
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7.3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止肢有皮肤皲裂,破损或感染病灶时宜积极治疗,以免毒邪循经为患。
(2) 发病期间患肢宜限制活动,以减轻疼痛。
(3) 痈肿较大者,愈后宜加强患肢肩关节活动,以利舒展筋骨。
8 关于痈
痈(abscess (disease)[1])为病名[4]。又称“外痈”。是指生长于皮肉之间,以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 9cm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1]。见《五十二病方》。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4]。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详见痈条。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4.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4.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0.
治疗腋痈的穴位
- 曲节
。少海配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治腋痈。少海配行间、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少海配天井,治...
- 少海
。少海配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治腋痈。少海配行间、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少海配天井,治...
- 地五会
: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
- 泉腋
穴名(YuānyèGB22)。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别名泉腋(《备急千金要方》),泉液(《备急...
- 渊腋
液(《备急千金要方》)。属足少阳胆经。渊即深潭,腋即腋部,腋深如渊,此穴在其下,故名渊腋。渊腋穴主...
- 更多治疗腋痈的穴位
治疗腋痈的方剂
- 金钱鼠粘汤
于腋下天池之穴,令人寒热大痛,掌热臂急而赤,俗名夹痈。用法用量:水煎服。初起之时2剂全消,无令其日久...
- 白敷药
贮。功能主治:一切流痰、湿痰、寒痰、喉痰、腮痈。腋痈、妇人乳痈、乳疽、乳吹、瘰疬。用法用量:火痰用黄...
- 消痈益志丹
ìdān《外科集腋》卷一:方名:消痈益志丹组成:远志肉(米泔浸洗、晒、炒)。主治:痈疽,未溃即散,已...
- 内痈煎
乳香1钱,没药1钱,番木鳖2个(去壳)。主治:肚痈,大、小肠痈,冬瓜痈。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调下...
- 转攻汤
1两,肉桂1钱,远志5钱,紫花地丁5钱。主治:臂痈。两臂之间,忽然生疮而变成痈疽者,亦阴痈也。用法...
- 更多治疗腋痈的方剂
治疗腋痈的中成药
- 飞龙夺命丸
主治:活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血瘀化腐成毒引起;痈疽疔毒,脑疽对口,搭背恶疮,乳痈乳癌,溃烂不愈。...
- 铁箍散
。用法用量:茶酒调敷。制备方法:上为末。《外科集腋》卷一:方名:铁箍散组成:五倍子(炒)2斤,陈小...
- 生肌玉红膏
。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的功效。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淫黄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夏枯草膏
思气郁,肝旺血燥,瘰疬坚硬。瘿瘤坚硬,结核肿痛,痈疖肿毒,目珠夜痛等症。用法用量:每用1-2匙,滚...
- 牛黄醒消丸
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疽发背,瘰疬流注,乳痈乳岩,无名肿毒。用法与用量...
- 更多治疗腋痈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腋痈
- 《疡医大全》:[卷十九腋臂指掌部]腋痈门主论
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陈实功曰∶腋痈又名夹痈,此起腋下,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篇
之脉也。各二,左右各刺其二也。此言痈发于形度也。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
- 《保婴撮要》:[卷十三]腋痈
(谓痈生于胁之前肤之傍白者五下皆是也)腋痈属足少阳、手少阴、手厥阴三经。小儿患之,多禀赋肝火所致,初...
-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为乳疽,为乳发乳痈,为乳悬,为乳中结核。于腋为腋痈、腋疽,为疔,为鸭蛋毒。于肋为肋疽,腋下三寸为渊...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腋部]腋痈
肝脾血热兼忿怒,初宜清解溃补痊。【注】此证一名夹肢痈,发于腋际,即俗名肢窝也,属肝脾血热兼忿怒而成...
- 更多古籍中的腋痈
腋痈相关药物
- 二丁颗粒
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毒盛所致的热疖痈毒、咽喉肿痛、风热火眼。【规格】每袋装4克(无蔗...
- 紫草膏
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用法与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
- 复方黄芩片
毒,凉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感冒发热,痈肿疮疡。【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4...
- 紫草膏
【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规格】【用法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
- 三黄丸
】【性状】【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用于治疗便秘、疮痈。【规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3...
- 更多腋痈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