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门

目录

1 拼音

yè mén

2 英文参考

Dàjù ST27[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yuán CV4[中国针灸学词典]

Yuānyè GB22[中国针灸学词典]

Yèmén TE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腋门为经穴别名:1.大巨;2.渊液;3.关元;4.液门。

4 大巨·腋门

腋门即大巨[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大巨
汉语拼音Daju
罗马拼音Tachu
美国英译名Super Great
各国代号中国ST27
日本27
法国莫兰特氏E27
富耶氏E27
德国M27
英国S27
美国St27

大巨为经穴名(Dàjù ST2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2]。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4.1 别名

液门(《医心方》),掖门(《外台秘要》),腋门(《针灸甲乙经》)。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2]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3]

4.4 所属部位

下腹[4]

4.5 大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6]

大巨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7]。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7]

大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巨穴的位置(肌肉)

大巨穴的位置(内脏)

4.6 取法

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7]

仰卧位,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8]

4.7 穴位解剖

大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为前层和后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前叶形成,后层由腹内斜肌后叶和腹横肌腱组成。在脐下4.5厘米处,后层的鞘转移至前层,以加强鞘的前壁,而该处以下的腹直肌鞘后层缺少,由于腱膜的中断,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半环线。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仅为增厚的腹横筋膜(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8]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8]

4.8 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巨有调肠胃,固肾气的作用。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8]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8]

4.9 主治病症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惊悸不眠、疝气[8]

大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肾气冲心、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早泄、疝气、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等[8]

现代又多用大巨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8]

大巨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等[8]

大巨穴主治遗精,早泄,阳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8]

大巨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肠炎,肠梗阻,便秘,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遗精,阳萎,疝气;

其它:失眠。

4.10 配伍

大巨配天枢、足三里,治肠梗阻[8]

大巨配中极、膀胱俞,治膀胱炎、尿潴留[8]

大巨配天枢、三阴交,治腹痛[8]

大巨配关元、急脉,治遗精、早泄[8]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8~1.2寸[8]

一般直刺0.5~1.O寸[8]

直刺1~1.5寸[8],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散[8]

4.11.2 灸法

艾炷灸5~7壮,温灸10~15分钟[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类经图翼》:烦渴,惊悸不眠。

《外台秘要》:主腹满痛,善烦,㿗疝,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㿉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卧。

《备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4.13 研究进展

大巨穴向下透刺加626电针麻仪,对1549例腹式输卵管结扎术的镇痛优良率为98.4%。优点是手术时具有剖腹层次清楚,牵拉反应轻,术中呕吐少,术后恢复快。

5 渊液·腋门

腋门即渊液[质疑]渊腋?。出《备急千金要方》。[8]

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 GB22)。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属足少阳胆经。渊:深潭;腋:腋部。腋深如渊,穴在其下,故名。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举臂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9]

6 关元·腋门

腋门即关元。出《太平圣惠方》。[9]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属任脉。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关:关藏;元:元气。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作用。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并有保健作用。本穴配中极治小便频数;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一般直刺0.5~1.0寸。针前排空小便,孕妇慎用。可灸。现代研究:①针刺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的“关元”,可使抗体效价增高。②关元捻针,可使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缩。[10]

关元[10]

7 液门·腋门

“腋”通“液”,腋门即液门。见《外台秘要》。[10]

液门为经穴名(Yèmén TE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荥穴,五行属水。液:水液;门:门户。此为本经荥穴,属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位于手背,第四、五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微握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与第五指近节指骨基底部之间→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四蚓状肌。有清热散风、聪耳明目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耳鸣、耳聋、耳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痛及手背红肿疼痛等。本穴配风池、太阳、率谷治偏头痛;配鱼际、尺泽治扁桃体炎;配中渚治手背红肿疼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1]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54.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8.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7.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0.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