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

目录

1 拼音

yá píng

2 注解

3 牙鲆分类及分布

牙鲆属于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牙鲆属的鱼类在南、北美洲东西岸较多,已知的有近20种,而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是东北亚沿岸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

4 牙鲆形态及特征

牙鲆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被小栉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侧线鳞123~128,左右侧合适同样发达。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亦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5 牙鲆生态习性

(1)栖息环境

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具有潜砂性,多栖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米以上、有机质少,易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夏季在此肥育。当秋季水温下降时逐步向较深的海域移动,一般9、10月份移向50m以下的外海,11月份~12月份向南移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冬;春季游回近岸水深约30m~70m的浅海水域进行产卵繁殖。牙鲆在冬季水温为2℃仍能存活,致死水温在2℃以下。当水温降到1.6℃以下,幼鱼几乎会全部死亡。在水温高达33℃时,有的成鱼只能短暂存活。牙鲆仔、稚鱼培育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为8℃-24℃,最适水温为16℃-21℃,养殖牙鲆在水温5℃以下不摄食,13℃以下、23℃以上摄食减少,10℃以下、25℃以上不大摄食并停止生长;水温在13℃-23℃范围内随着水温增高摄食量逐渐增加。

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牙鲆对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鲷、(鱼师)鱼等游泳性鱼类强,致死浓度为0.6mg/L~0.8mg/L为标准,低于该浓度时,摄食量减少,发病亦会上升。

(2)摄食习性

牙鲆是肉食性鱼类,天然牙鲆仔鱼以无脊椎动物的卵及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后期仔鱼摄食等足类、端足类、裂足类的幼体,至变态开始时大量摄食尾足类,营底栖生活后稚鱼以糠虾类为主,也捕食剑水蚤和其他稚鱼,全长3厘米后逐渐转向捕食沙丁鱼和鰕虎鱼等的幼鱼。以后开始逐渐体长11cm~14cm时食性开始转化,15厘米的牙鲆捕食的天然饵料中有近90%是鱼类。幼鱼和成鱼摄食鱼类的种类包括:鲲鱼、天笛鲷、小型虾虎鱼、玉筋鱼、沙丁鱼和鲐鱼等的幼鱼及乌贼类。

(3)生活习性

日本各地牙鲆的产卵期南部较早,中部以南各地为2月~5月,日本海沿岸5月~6月,东北沿岸、陆奥湾、石狩湾6月~7月。我国黄渤海沿岸牙鲆的产卵期为4月~6月,盛期为5月份,属多次产卵型鱼类,产卵的适宜水温范围为10℃~21℃,最适水温为15℃。体长45cm~70cm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粒~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粒~100万粒。受精卵经2天~3天即可孵化。浮游仔鱼生活在20m以上的表、中层水域,此时仔鱼左右对称。全长11mm~12.5mm时右眼开始自头的背部向身体左侧移动,16mm左右右眼上移至左侧完成变态,开始伏底营底栖生活。

(4)敌害

牙鲆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其成体几乎没有敌害。由被捕食引起的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稚鱼期,此时较大个体的牙鲆、六线鱼和杜父鱼等都是主要的捕食者,特别是由残食引起死亡较多,先伏底的30mm以上的稚鱼,常常将后伏底的10mm~15mm的稚鱼当成铒料捕食掉。天然条件下50mm以上的稚鱼即很少被摄食,但人工放流100mm以上的稚鱼仍有被捕食的例子。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