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疽

目录

1 拼音

yāo jū

2 英文参考

carbuncle on the left mastoid reg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d-nape carbunc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rbuncle of mastoi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夭疽为病名[1]。有三个义项。

4 发于颈部的痈·夭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1]

5 生于耳后高骨处的有头疽·夭疽

夭疽(carbuncle of mastoid)为病名[1]。出《外科正宗》卷一。指生于耳后高骨处的有头疽[2]

夭疽生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2]。左名夭疽,右名锐毒,俱属少阳胆经[2]

夭疽多因情志内伤,郁火凝结而成[2]。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2]。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2]

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余见有头疽[2]

6 脑疽的别名·夭疽

夭疽为病名[2]。出《仙传外科书》。脑疽的别名[2]。脑疽(nape carbuncle)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属虚者又称为脑烁[3]。是指生于项部,易致内陷的有头疽[3]

6.1 脑疽的病因病机

脑疽患部为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3]。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3]

6.2 脑疽的辨证治疗

6.2.1 实证

脑疽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4]。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4]。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4]。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4]

6.2.2 虚证

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4]。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4]

有的文献记载本证患部忌灸及热烘法[4]。但当急灸足三里穴5壮,气海穴3~7壮,仍服凉血化毒药;或以骑竹马灸法灸之[4]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