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àn shí
2 英文参考
anorex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norex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norexy[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siti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疾病科属
儿科
4 概述
《中医药学名词》(2004):厌食是指对饮食有厌恶感,不愿进食的表现[4]。
《中医药学名词》(2010):厌食是指以长期厌恶饮食,消瘦疲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
5 症状
6 病因病机
若见于小儿,每由喂养不当,饮食积滞,损伤脾胃所致[3]。见于成人者,则常因饮食饥饱失宜、劳倦过度,或病后中气虚衰,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所致[3]。
7 诊断要点
2、有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8 辨证分析
厌食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长时期偏食挑食,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胃伤则不纳,脾伤则不运,故患儿不思进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证应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阴不足为主,证见厌食而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在脾者,以脾运失健为主,证见厌食,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总的治疗原则为健运脾气、养阴益胃。
9 辨证论治
由于饮食积滞者,常伴见脘腹胀满,嗳吐腐酸,舌苔厚腻,治宜健脾消积,和中化浊,用和胃二陈煎或曲麦枳术丸[3]。
由于脾胃虚弱者,则饥不欲食,食入难化,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胖,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3]。
若胃阴亏虚则口干喜饮而不欲食,肌肤枯瘦,舌苔光剥或光红少津,治宜养胃育阴,可用沙参麦冬饮或益胃汤加减[3]。
9.1 脾失健运
9.1.1 方药
1、。主方:曲麦枳术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白术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枳术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2~3片,3~5岁每次3~5片,5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9.2 胃阴不足
9.2.1 证见
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质偏红,苔多光剥少津,脉细。
9.2.2 治法
养胃育阴。面色少华,不思纳食,甚则拒食,形体偏瘦,或可见腹胀和脾助运。便溏。舌淡红,苔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9.2.3 方药
1、主方:养胃增液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加减处方:石斛10克,乌梅10克,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口干饮多者,加芦根15克、生地黄10克。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0克、火麻仁10克。
2、中成药健身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石斛木瓜汤(肖旭腾验方)处方:石斛9克,木瓜9克,白芍9克,山药9克,山楂5克,麦芽15克,白术6克,鸡内金6克,乌梅9克,甘草6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9.3 脾胃气虚
9.3.1 证见
精神疲乏,面色萎黄,厌食拒食,如稍进饮食,则大便烂或夹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容易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
9.3.2 治法
健脾益气。
9.3.3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扁豆15克,莲子15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6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臭秽或有不消化物者,加麦芽10克、山楂10克。动则汗出者,加黄芪15克、牡蛎30克(先煎)。
2、中成药
⑴人参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开胃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健脾消积汤(蔡化理《小儿难病回春新方》)处方:白术12克,茯苓9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12克,白芍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9.4 其他疗法
1、外治法将神曲、麦芽、山楂各10克,莱菔子、鸡内金各5克,烘干后共研为细末,加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于晚上敷神阙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推拿疗法刮四逢、捏脊、推叁关、揉足叁里、分推腹阴阳等穴。
4、饮食疗法
⑴益脾饼:白术30克,干姜6克,红枣250克,鸡内金15克,面粉500克,植物油、盐适量。将白术、干姜煎取汗200毫升,把红枣煮熟去核后压成枣泥,将鸡内金磨成细粉与面粉、盐和匀,再加入枣泥和药汁揉成面粉团,在锅内烙成饼,即可食用。
⑵鸡内金散:鸡内金10克(磨成粉末),山楂10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用山楂、白术、山药煎水,取汁冲服鸡内金粉,服时可加糖调味。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1.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治疗厌食的穴位
- 下三里
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
- 鬼邪
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
- 下陵
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
- 足三里
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
- 颔厌
“民志不厌。”无厌,即无止境之意。餍又与厌通,饱食也。《孟子·公孙丑》:“我学不餍。”人在吞咽食物...
- 更多治疗厌食的穴位
治疗厌食的方剂
- 加减理阴煎
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若久痢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
- 生胃进食汤
,萝卜子1钱,枳壳5分,干姜(炒黑)1钱。主治:厌食。未见饮食则思,既见饮食则厌,勉强进用,饱塞于上...
- 黄金汤
g。具有清热除湿,疏肝健脾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厌食,呕恶,两胁胀满,腹胀,一身面目俱黄,黄色明显,...
- 平胃散
脾,行气和胃。主治脾胃湿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口淡食少,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倦怠,怠惰嗜卧,大便...
- 五积丸
用于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头痛、身痛、腹痛、胸满、厌食、呕{恶}以及月经不调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 更多治疗厌食的方剂
治疗厌食的中成药
- 五积丸
用于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头痛、身痛、腹痛、胸满、厌食、呕{恶}以及月经不调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 化积口服液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疳积,症见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厌食或食欲不振、大便失调。用法与用量:口服。一岁以内...
- 健儿膏
调中。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所致的面黄肌瘦,厌食纳呆,大便不调,身体虚弱,发育迟缓,自汗盗汗,贫...
- 胆石利通片
气滞证。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痛引肩背、胃脘痞满、厌食油腻。胆石利通片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天...
- 六味能消胶囊
:宽中理气,润肠通便,调节血脂。适用于胃脘胀痛,厌食,纳差及大便秘结,高脂血症及肥胖症。六味能消胶囊...
- 更多治疗厌食的中成药
厌食相关药物
- 小儿厌食口服液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理气消食。适用于小儿脾虚厌食,乳食停滞,面色少华,脘腹时痛。【规格】每支装1...
- 小儿增食片
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3.本品适用于乳食积滞所致的厌食、偏食。长期厌食、体弱消瘦或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
良反应】(1)偶见皮疹、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厌食及面色苍白等,个别患者初服后出现嗜睡或轻度头昏,...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
良反应】(1)偶见皮疹、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厌食及面色苍白等,个别患者初服后出现嗜睡或轻度头昏,...
- 己酮可可碱肠溶片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厌食,腹胀,呕吐等,其发生率均在5%以上,最多达30...
- 更多厌食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厌食
-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五积聚门]积年厌食症块
(附论)夫厌食者。与食症无异也。此皆由脏腑气虚。饮食不节。生冷过度。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搏方砂丸(出圣...
-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九]治积年厌食症块诸方
夫厌食者。与食症无异也。此皆由脏腑气虚。饮食不节。生冷过度。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搏治积年厌食症。治血气...
-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六十五、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
- 《医学课儿策》:正文
诸家皆谓湿火,景岳、石顽独有寒冷一种,其故安在?厌食者曰噤口痢,时发者曰休息痢,当详所因所治,孕妇尤...
- 《张聿青医案》:[卷十一]肿胀
先服)二诊肿势虽减,腹仍胀满,腿股晶澈溃烂,胃呆厌食。湿热充斥,尚在险途。大腹皮(三钱)汉防己(酒炒...
- 更多古籍中的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