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养正丹的别名
3 处方
水银、硫黄(研细)、朱砂(研细)、黑锡(去滓.称.与水银结砂),各一两。
4 来源
5 炮制
上用黑盏一只,火上熔黑锡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枝子搅匀,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极细,用糯米粉煮糊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二十圆,加至三十粒,盐汤下。
6 功能主治
却邪辅正,助阳接真。
治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
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后,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悉能治疗。常服济心火,强肾水,进饮食。
7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医学入门》卷四
9.1 方名
养正丹
9.2 组成
黑锡丹头2两,水银1两,朱砂末1两。
9.3 功效
升降水火,助阳接真。
9.4 主治
9.5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
9.6 制备方法
用黑锡丹头就火微溶,入水银顿搅,勿令青烟起,烟起便走了水银;又入朱砂末1两,炒令十分匀和,即放地上,候冷为末,糯米糊丸,如绿豆大。
10 《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引宝林真人谷伯阳《伤寒论》(见《局方》卷五)
10.1 方名
养正丹
10.2 养正丹的别名
交泰丹
10.3 组成
水银1两,硫黄(研细)1两,朱砂(研细)1两,黑锡(去滓,秤,与水银结砂)1两。
10.4 功效
升降阴阳,既济心肾,却邪辅正,助阳接真。常服济心火,强肾水,进饮食。
10.5 主治
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后,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
10.6 养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粒,盐汤送服,或空心食前枣汤送下。
10.7 制备方法
上用黑盏1只,火上熔黑锡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枝子搅匀,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极细,用糯米粉煮糊为丸,如绿豆大。
10.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黑铅气味甘寒,入足少阴;水银气味辛寒,能伏五金为泥,能行九窍;硫黄气味辛大热,入右肾命门;朱砂气味苦温,入心。虚风头旋,吐涎不止,阴阳二气不能交接者,诸药不能效验,万不得已,故用金石之品。惟恐药性悍戾,以枣肉和丸,以缓其性,盐汤送药,以达于下,欲药性之不即发于上也。
古籍中的养正丹
- 《杂病广要》:[诸血病]血衄
》)有因虚致衄,此为下虚上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丹及紫霞丹(紫霞丹用硫黄、针砂、五倍子),仍佐以...
- 《杂病广要》:[脏腑类]大便不通
。有热者,来复丹夹三黄丸,薄荷泡汤下。无热者。养正丹夹神保丸,橘皮煎汤下。(《直指》)有风秘、冷秘...
- 《杂病广要》:[外因类]中风
服亦效。若不审是热积生风,例以三生饮、三建汤、养正丹投之,则祸不旋踵。(《管见良方》)中风手足软弱...
- 《时方歌括》:[卷上补可扶弱]四磨汤
味等分。各磨。浓水取十分煎二五沸。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妙。)磨汁微煎调逆气。虚中实症此方寻。王又原曰...
-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颠狂
神气浮散之候。因与六君子加龙齿、菖蒲、远志,送养正丹,间续而进。前后共六七服,是后谵妄颠仆,绝不复...
- 更多古籍中的养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