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膏

目录

1 拼音

yǎng yīn qīng fèi gāo

2 养阴清肺膏药典标准

2.1 品名

养阴清肺膏

Yangyin Qingfei Gao

2.2 处方

地黄100g、麦冬60g、玄参80g、川贝母40g、白芍40g、牡丹皮40g、薄荷25g、甘草20g

2.3 制法

以上八味,川贝母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18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收集漉液,回收乙醇;牡丹皮与薄荷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收集蒸馏液,分取挥发性成分另器保存;药渣与其余地黄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滤过,滤液与川贝母提取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加炼蜜500g,混匀,滤过,滤液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放冷,加入牡丹皮与薄荷的挥发性成分,混匀,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香,味甜,有清凉感。

2.5 鉴别

(1)取本品2g,置100ml烧杯中,加水10ml,搅匀,烧杯口平铺一张用水湿润的滤纸,在滤纸上平铺少量氯亚氨基-2,6-二氯醌1份与四硼酸钠32份的混合粉末,上盖一表面皿,小火加热至微沸时停止加热,滤纸即显蓝色。

(2)取本品25ml,置具塞锥形瓶中,加1mol/L盐酸溶液-甲醇(3:1)的混合溶液4ml,摇匀,浸泡1小时,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30ml,15ml,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减压回收三氯甲烷至干,放冷,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10ml,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至约100ml,通过GDX-2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60~80目,内径为1cm,柱高为12cm),用5%甲醇50ml洗脱,再用35%甲醇50ml洗脱,收集35%甲醇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2.6.1 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37(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F)。

2.6.2 其他

应符合煎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F)。

2.7 功能与主治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

2.9 贮藏

密封。

2.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养阴清肺膏说明书

3.1 药品名称

养阴清肺膏

3.2 药品汉语拼音

Yangyin Qingfei Gao

3.3 剂型

每瓶装120ml。

3.4 性状

养阴清肺膏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香,味甜,有清凉感。

3.5 养阴清肺膏的主要成份

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等。

3.6 养阴清肺膏的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3.7 养阴清肺膏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

3.8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痰湿壅盛、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2.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3.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0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