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溪

目录

1 拼音

yáng xī

2 英文参考

Yángxī LI5[中国针灸学词典]

yángx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阳溪
汉语拼音Yangxi
罗马拼音Yanghsi
美国英译名Sunny Stream
各国代号中国LI5
日本5
法国莫兰特氏GI5
富耶氏
德国DI5
英国Li5
美国LI5

阳溪为经穴名(Yángxī LI5)[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2][2]。别名中魁[2][2]。阳溪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2][2]。阳为阴之对,指阳经;溪即沟溪,此穴属手阳明经,局部呈凹陷,像山间沟溪,故名阳溪[2]。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4 别名

中魁(《针灸甲乙经》)[2]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6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7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指阳经;溪即沟溪,此穴属手阳明经,局部呈凹陷,像山间沟溪,故名阳溪[2]

溪,同谿[3]。《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3]

8 所属部位

[4]

9 阳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5][6]

阳溪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6]

阳溪位于腕关节桡侧,拇指上翘时,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拇指尽处是穴[6]

图6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阳溪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阳溪穴的位置

阳溪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穴的位置(肌肉)

阳溪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手腕桡侧,拇指上翘,当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6]

拇指上跷,手腕桡侧,当两筋(拇长伸肌肌腱与拇短伸肌肌腱)之间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阳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前方[8]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拇长、短伸肌腱之间)[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经过并分布;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分布[8]

布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8]

12 阳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溪有清热散风,通利关节的作用。

阳溪有祛风泄火、疏筋利节作用[8]

手阳明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均与头、目、耳、齿有联系,故阳溪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8]

癫、狂、痫证多由心、肝痰火蒙蔽清窍所致,阳溪为五输穴中的经穴,五行属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泻之可清心肝之火,补之可健脾祛痰,故阳溪可用于癫、狂、痫证的治疗[8]

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所治症,略同合谷。[8]

13 主治病症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阳溪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臂痛、齿痛[8]

阳溪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腕部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鼻鼽、龋齿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肘臂不举、热病心烦、癫狂痫等。

现代又多用阳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偏瘫、小儿消化不良等[8]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痛等[8]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腕痛连肘,手腕疼痛无力,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疟疾[8]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8][8],局部有酸胀感[8]

一般直刺0.3~0.5寸[8][8]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注意: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14.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阳溪禁瘢痕灸。

15 配伍

阳溪配印堂、太阳治前头痛[8]

阳溪配阳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作用,治目赤肿痛[8]

阳溪配合谷治咽喉肿痛[8]

阳溪配阳池、阳谷治腕关节痛[8]

阳溪配解溪,有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心悸怔忡。

阳溪配解溪、神门,治惊悸、怔忡[8]

阳溪配大陵、太冲,治目赤肿痛[8]

阳溪配三间、间使、膈俞,治呃逆[8]

阳溪配列缺,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腕部腱鞘病。

阳溪配偏历、列缺,治头项痛[8]

16 特效按摩

以拇指指腹按压阳溪穴半分钟以上,可迅速缓解头痛[8]

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阳溪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8]

17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医宗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𥌰目,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疟,寒甚,阳溪主之。痂疥,阳溪主之。

《针灸大成》: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资生经》:牙痛,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阳溪穴),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永不复作,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18 研究进展

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阳溪可见胃蠕动减慢[8]

1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1.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3.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5-156.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