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子式
O2
8 分子量
32.00
17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22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24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25 氧药典标准
25.1 品名
25.1.1 中文名
氧
25.1.2 汉语拼音
Yang
25.1.3 英文名
Oxygen
25.2 分子式与分子量
O2 32.00
25.3 含量或效价规定
本品含O2不得少于99.5% (ml/ml)。
25.4 性状
本品为无色气体;无臭,无味;有强助燃力。
25.5 鉴别
本品能使炽红的木条突然发火燃烧。
25.6 检查
25.6.1 酸碱度
取甲基红指示液与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各0.3ml,加水400ml,煮沸5分钟,放冷,分取各100ml,置甲、乙、丙3支比色管中,乙管中加盐酸滴定液(0.01mol/L)0.20ml,丙管中加盐酸滴定液(0.01mol/L)0.40ml;再在乙管中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乙管显出的颜色不得较丙管的红色或甲管的绿色更深。
25.6.2 一氧化碳
取甲、乙2支比色管,分别加微温的氨制硝酸银试液25ml,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与乙管比较,应同样澄清无色。
25.6.3 二氧化碳
取甲、乙2支比色管,分别加5%氢氧化钡溶液100ml,乙管中加0.04%碳酸氢钠溶液1.0ml,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所显浑浊与乙管比较,不得更浓(0.01%)。
25.6.4 其他气态氧化物质
取新制的碘化钾淀粉溶液(取碘化钾0.5g,加淀粉指示液100ml溶解,即得)100ml,置比色管中,加醋酸1滴,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溶液应无色。
25.7 含量测定
25.7.1 仪器装置
如图:A、C为总容量约300ml的吸收器,B为适宜的塞子,D、E及I为细玻璃导管,F为刻度精密至0.1ml、容量为100ml的量气管主体,G为三通活塞,H为气体进出口,J为平衡瓶。临用前用橡胶管将吸收器与量气管连接,后者再与平衡瓶连接。
25.7.2 测定法
先将铜丝节(取直径约0.8mm的紫铜丝缠成直径约4mm的铜丝卷并剪成长约10mm的小节)装满于吸收器A中,用塞B塞紧,再将氨-氯化铵溶液(取氯化铵150g,加水200ml,随搅随小心加浓氨溶液200ml,混匀)导入,使充满A并部分留于C中,再将饱和氯化钠溶液注入平衡瓶J中,提高平衡瓶,使饱和氯化钠溶液充满F,多余溶液由H流出,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下降平衡瓶使吸收器中的溶液全部充满导管D、E、I和活塞G的入口,立即关闭活塞,如有气体和部分氨-氯化铵溶液进入量气管时,可提高平衡瓶转动活塞,使由H排出。
将供试品钢瓶接上减压阀(专供氧气用),后者出口接上橡胶管,小心微开钢瓶气阀,再开减压阀使氧气喷放1分钟后,调整至较弱的气流。
将橡胶管另一端连接在气体进出口H上,俟量气管装满本品后,关闭G并立即拆去气体进出口H上的橡胶管,静置数分钟,转动G接通气体进出口H,将平衡瓶徐徐升降(为防止吸入外界空气,应注意使平衡瓶内的液面略高于量气管内的液面),使量气管内的液面恰达刻度100ml处。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举起平衡瓶使供试品进入吸收器A中,当饱和氯化钠溶液流经导管I并充满导管D时,关闭G并将吸收器A小心充分振摇5~10分钟,俟气体被吸收近完毕时(所剩者为氮或其他不被吸收的气体),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降低平衡瓶,将剩余气体由吸收器转入量气管中,当氨-氯化铵溶液充满吸收器A并经导管D、E与I通过活塞G时,关闭活塞。
约5分钟后,调节平衡瓶的液面使量气管内的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力一致,读出量气管内的液面刻度,算出供试品的含量。为了检查氧是否完全被吸收,应重复上述操作,自“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举起平衡瓶”起,依法操作,至剩余的气体体积恒定为止(二次差不大于0.05ml)。
检查或测定前,应先将供试品钢瓶在试验室温度下放置6小时以上。
25.8 类别
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
25.9 贮藏
置耐压钢瓶内,在36℃以下保存。
25.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6 氧说明书
26.1 药品名称
氧
26.2 英文名称
oxygen
26.3 别名
26.4 分类
26.5 剂型
(无)
26.6 氧的药理作用
26.7 氧的药代动力学
(无)
26.8 氧的适应证
主要用于窒息、肺炎、肺水肿、哮喘、心力衰竭、周围循环衰竭、呼吸衰竭、麻醉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各种缺氧情况;
也用于胆道蛔虫症,经十二指肠引流管注入氧200~800ml(儿童酌减),或以胃区略隆起而无疼痛为度,轻轻按摩腹部;腹胀消失0.5h后再次注入少许氧后拔出十二指肠引流管。
26.9 氧的禁忌证
26.10 注意事项
1.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氧气瓶或袋存放在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
2.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8~12小时更换鼻导管1次,并更换鼻孔插入。
3.长期使用氧的浓度以30%~40%(ml/ml) 为限,应急可吸纯氧。注意吸气内的水蒸气的饱和度。
26.11 氧的不良反应
在低氧时吸入纯氧有时可引起呼吸暂停。
26.12 氧的用法用量
1.常用氧93%~95%与5%~7%的二氧化化碳混合吸入。
2.治疗缺氧:将氧气筒(或含5%二氧化碳气的)与吸入装置连接,按以每分钟300~1000ml的速度使氧通过洗气瓶,经鼻导管或漏斗给病人吸入。
2.驱蛔虫:清晨空腹经胃管缓慢输入氧气;剂量:(年龄+1)×100ml,最多不超过1200,输氧后卧床休息2~3小时。
26.13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26.14 专家点评
氧为人体生存、代谢必需物质、缺氧至一定程度即可导致死亡。临床上常用于急救时采用吸氧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各种缺氧如窒息、肺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也用于驱除肠道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