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áng huáng ·dǎn fǔ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阳黄·胆腑郁热证(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1])是指湿热郁于胆腑,以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2]。
4 阳黄·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阳黄·胆腑郁热证患者身目发黄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壮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数[2][3]。
5 证候分析
6 阳黄·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饮食疗法
6.2.1 推荐食材
阳黄·胆腑郁热证建议食用熟大黄、蒲公英、枳实、佛手、山栀、厚朴花、竹茹、橘皮等[3]。
6.2.2 推荐食疗方
1.黄金茶:大黄、鸡内金、蒲公英、香橼各30g。将上药研末备用,取20g放入杯中,冲入沸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饮后可再加沸水冲泡,冲泡3次为宜,每日2次。
2.凉拌菊苣:菊苣嫩叶100g,冲洗干净(忌热沸水冲洗),佐料调拌,每日2次。
7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1][4])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阳黄指邪热亢盛,以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5-79.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
- ^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86.
- ^ [8]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
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 天满
概述:天满:1.经穴别名;2.穴名。百会穴的别名·天满:天满为经穴别名,即百会穴。出《针灸资生经》...
- 脑户
7概述: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经穴名·脑户:脑户为经穴名(NǎohùGV17,DU17...
- 匝风
NǎohùGV17,DU17)。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
- 合颅
NǎohùGV17,DU17)。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
- 会额
NǎohùGV17,DU17)。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
- 更多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 凉膈散
中焦燥实服之消。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凉膈散:处方:大黄(二钱),...
- 牛黄丸
小儿忌一切酒、面、猪肉、辛热生痰等物。《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之牛黄丸:组成:黑牵牛子...
- 大柴胡汤
相兼病,解表攻里效无双。摘录:《金匮要略方论》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大柴胡汤:柴胡(二钱半)大黄...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痛觉阈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臣药石膏含CaSO4·2H2O、黏土、沙粒有机质、硫化物、松萝酸和铜、...
- 至宝丹
毒症、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属痰热内闭心包证。《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至宝丹:至宝丹对神经、...
- 更多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
- 至宝丹
毒症、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属痰热内闭心包证。《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至宝丹:至宝丹对神经、...
- 当归龙荟丸
主治耳病左聋。运用:有痰,加姜制半夏。《证治准绳·幼科》卷三之当归龙荟丸:组成:当归1两,龙胆草1...
- 更多治疗阳黄·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