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解凝膏

目录

1 拼音

yáng hé jiě níng gāo

2 概述

阳和解凝膏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全生集》卷四方[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别名

阳和膏[1]

4 组成

鲜牛蒡全草三斤,鲜白风仙梗四两,大麻油十斤,肉桂、官桂、附子、桂枝、大黄、当归、草乌头、川乌头、僵蚕、赤芍药、白芷、白蔹、白及各二两,川芎、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一两[1]

鲜大力子(根叶梗)3斤,活白凤仙(梗)4两,上2味,入香油10斤煎枯去滓,次日入下药:川附2两,桂枝2两,大黄2两,当归2两,肉桂2两,官桂2两,草乌2两,川乌2两,地龙2两,僵蚕2两,赤芍2两,白芷2两,白蔹2两,白及2两,川芎4两,续断1两,防风1两,荆芥1两,五灵脂1两,木香1两,香橼1两,陈皮1两,再煎,药枯沥滓,隔宿油冷,见过斤两。每油1斤,加炒透黄丹7两搅和,文火漫熬,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即以湿粗纸罨火,以油锅移放冷灶上。乳香2两,没药(末)2两,苏合油4两,麝香1两。

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膏搅和,半月后摊贴。

前二味用麻油先煎至枯,去渣再煎诸药至枯,去渣隔宿使油冷,每油一斤,入炒透铅丹七两搅和,次日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入乳香末、没药末各二两,苏合油四两,麝香一两研细入膏,搅匀,出火气[1]

6 功效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之阳和解凝膏功能温阳化湿,消肿散结[1]。主治阴疽流注等已溃或未溃者[1]

具有温阳化湿,消肿散结之功效。主治阴疽溃烂,瘰疬结核,冻疮乳疮,寒湿痹痛,及疟疾。

7 用法用量

半月后摊贴患处[1]

疟疾贴背心。

8 附注

阳和膏(《经验方》卷上)。

9 阳和解凝膏药典标准

9.1 品名

阳和解凝膏

Yanghe Jiening Gao

9.2 处方

鲜牛蒡草480g(或干品120g)、鲜凤仙透骨草40g(或干品10g)、生川乌20g、桂枝20g、大黄20g、当归20g、生草乌20g、生附子20g、地龙20g、僵蚕20g、赤芍20g、白芷20g、白蔹20g、白及20g、川芎10g、续断10g、防风10g、荆芥10g、五灵脂10g、木香10g、香橼10g、陈皮10g、肉桂20g、乳香20g、没药20g、苏合香40g、人工麝香10g

9.3 制法

以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人工麝香研细,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人工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9.4 性状

本品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9.5 检查

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P)。

9.6 功能与主治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所致的阴疽、瘰疬未溃、寒湿痹痛。

9.7 用法与用量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9.8 规格

每张净重  (1)1.5g   (2)3g   (3)6g   (4)9g

9.9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9.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