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

目录

1 拼音

yáng gāng

2 英文参考

Yánggāng BLA8[中国针灸学词典]

yánggā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刚: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外奇穴名·阳刚

阳刚为经外奇穴名[1][2]。出《古今医统大全》。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名肠风[2]

4.1 标准定位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2]

位于命门穴旁开1寸处[2]

4.2 主治病症

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疸,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2]

主治消渴、黄疸、肠风、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2]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直刺0.5~1寸[2]

一般直刺0.5~1.0寸[2]

4.3.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可灸[2]

5 经穴别名·阳刚

阳刚为经穴别名[2]。出《太平圣惠方》。即阳纲[2]

穴位阳纲
汉语拼音Yanggang
罗马拼音Yangkang
美国英译名Yang Principles
各国代号中国BL48
日本48
法国莫兰特氏V43
富耶氏
德国B43
英国B43
美国BI48

阳纲为经穴名(Yánggāng BLA8)[2][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3][3]。阳为阴之对,纲即统帅,此穴与胆俞平,胆为甲木,统领阳气,故名阳纲[3]

5.1 标准定位

阳纲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

阳纲穴位于脊柱区,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俯伏或俯卧取穴[4]

阳纲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4]。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

5.2 取法

俯卧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阳纲穴位于脊柱区,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4]

5.3 穴位解剖

阳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参看胆俞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4]

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的后支[4]

5.4 功效与作用

疏肝利胆,健脾和中。

阳纲穴有清胆胃、化湿热的作用[4]

5.5 主治病症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等[4]

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炎、胸膜炎等[4]

阳纲穴主治脘腹胀痛,肠鸣泄泻,饮食不下,黄疸,消渴,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4]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

2. 其它: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

5.6 刺灸法

5.6.1 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4]

斜刺0.3~0.5寸[4]

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5.6.2 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7 配伍

阳纲配天枢、气海,有理中和胃,调肠止泻的作用,主治肠鸣,腹痛,泄泻。

5.8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肠鸣泄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身热目黄。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