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病入阴

目录

1 拼音

yáng bìng rù yīn

2 概述

阳病入阴为病机[1]。邪气由表入里,或阳气受伤,阳病转变为阴病,均称为“阳病入阴”,大多表示病情加重[2]。通常是指外感病传变过程中,伤寒病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或温热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的一种传变方式,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2]

3 关于传经

传经是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论大全·辨张仲景伤寒论》:“盖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景岳全书·伤寒典·传经辨》:“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如内经言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类,盖言传经之大概,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

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是传经与不传经的重要因素[3]。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3]。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3]

4 关于阴阳交

阴阳交是指热性病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4]

4.1 主治

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4]

4.2 治疗

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腑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或下法[4]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