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生物学之父”。父亲尼考玛科斯(Nicomachus)曾任马其顿国王阿尼塔斯(Anyntas)三世的御医。曾受医学教育,因而对医学和生物学有特殊兴趣。亚氏的老师是帕拉图。亚氏曾从雅典到小亚西亚,又于公元前342年回到马其顿,任亚历山大王子的教师,因而他的生物学研究曾得到亚历山大的帮助,同时他也激发了王子对自然史的兴趣。
亚氏在哲学上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他又批判了柏拉图的关于理念的唯心哲学思想,认为在实在的物体之外,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存在通过知觉而有知识,因此在这方面他又接近唯物主义。亚氏主张对自然现象进行普遍的严格的观察以及历史的研究。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自然,判断的源泉是观察、经验和归纳,并认为哲学应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归结于哲学。恩格斯认为亚氏是希腊哲学家中“最渊博”的学者 (《反杜林论》第20页,1952年)。
亚氏被认为是生物学(特别是比较解剖学)和自然史的奠基人,也是最早的胚胎学家。他曾解剖多种动物。认为机体的器官是由血管、肌肉、腱、结缔组织,骨、软骨、皮肤、毛发、膜、脂肪、骨髓、奶和精液等组成。他把肺比做海绵,他认为心为脉管系统的中心,认识到动脉、腔静脉及其分支,但未能区分动、静脉。他认识到脑室,记述了脑膜;他虽然知道人脑比动物脑要大,但从未考虑到脑对人类精神的重要性,仍然沿袭西西里学派之说,认为精神(灵魂) 是知觉活动的根源。他也未能判断感觉器官、神经、脑髓之间的关系。他甚至把肋骨的数目也搞错了,认为人的肋骨两边各有八根。他记述了子宫,观察到与月经、妊娠、胚胎、生育等有关的一系列事实。他观察了小鸡在鸡卵中的变化过程,认识胎的心脏活动。
亚氏是个“目的论”者。他用“目的论”去看待解剖和生理学。他的观察虽有不少正确之处,但是也夹杂着不少冥想和荒诞内容。他的主要格言是,“自然不做多余之事”,认为机体及其所有过程都有目的的,认为灵魂是机体的滋养物,是感觉活动和思想的力量。他认为思想是灵魂的一部分,是人类专有的,并分布于全身,心脏是血之源,并由“灵气”予以生机,肺和脑的功能是使心脏变凉。体内最纯洁的血供给上部的感觉器官,较暗和较稀薄的血供给下肢;营养在热和“灵气”的影响下,在胃中进行消化,由肠运送,并由大血管传至心脏,然后变成血。他认为小肠之所以长,是为了使食物不致过快地通过,这种思想是受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认为神是这样安排的,为的是使肠经常能充满和排空。亚氏认为肝和脾是供热和协助消化过程的,横膈的功用是保护胸部较高级的器官不致遭受下面所来臭气的污染。
亚氏的“目的论”思想被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利用,并与柏拉图的先在概念一起,构成了唯心的经院哲学的基础之一,并成为统治中世纪医学的理论基础。列宁指出:“僧侣主义扼杀了亚里斯多德学说中活生生的东西,而使其中僵死的东西万古不朽。”(列宁: 《哲学笔记》303页,1947年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