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虚热泛指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1]
虚热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弛,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卷一:“若无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腐化,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气虚热,升阳以散之,用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见《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
4 阴虚发热·虚热
阴虚发热为多因素体阴亏,或治疗不当,伤津耗液,或热病后期,邪热耗阴,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临床主要表现为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脉细数、舌红少苔等。[2]
5 气虚发热·虚热
阴虚则内热出《素问·调经论》。是阴阳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熏蒸于胸中,所以内热。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为了避免概念混乱,现在临床上常把这种情况称为“气虚发热”。[2]
6 阳虚发热·虚热
阳虚发热为多由素体阳虚或气虚日久,以致阳虚阴盛,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或阳气衰微,火不归元,浮阳外越所致。临床除见到一般虚热的特点外,常兼见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精神疲惫、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3]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6.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0.
治疗虚热的穴位
- 譩譆
儿食晦头痛,譩譆主之。《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五胠俞
儿食晦头痛,譩譆主之。《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噫嘻
儿食晦头痛,噫嘻主之。《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譩??
儿食晦头痛,噫嘻主之。《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手少阴郄
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
- 更多治疗虚热的穴位
治疗虚热的方剂
- 清骨散
现代常用于治疗结核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热骨蒸属阴虚内热者。《证治准绳·类方》卷一方之清骨...
- 源泉汤
皮2.1克地骨皮3克功能主治:补阴血,清虚热。治血虚,劳热骨蒸,五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妇人血...
- 生犀散
诀》卷下方之生犀散主治心经虚热,白睛淡红。功在镇肝,除心热。主治小儿阴虚,血分有热,或兼感外邪,日...
- 地骨皮汤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虚劳,肢体疼痛,头目昏眩,怠惰少力,饮食无味,心忪...
- 人参安胃散
,黄连2分。主治:脾胃虚热,呕吐泄泻,致成慢惊,及口舌生疮、弄舌者。胃中风热。因热药巴豆之过剂损其...
- 更多治疗虚热的方剂
治疗虚热的中成药
- 十二乌鸡白凤丸
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功能与主治:清虚热,补气血。用于妇女体瘦,月经不调,手足心热,赤白...
- 养血退热丸
2页)。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退虚热。用于阴血亏虚,骨蒸潮热,盗汗,眩晕,咳嗽痰少。用法与用量:口...
- 固本液
渴。用于气阴两亏,消渴思饮,倦怠乏力,语音低微,虚热盗汗。固本液的用法用量:每次服10~30ml,每...
- 党参固本丸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补肺滋肾。用于肺痨咳嗽,虚热盗汗。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规格...
- 参耳五味晶
阴,润肺生津。用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久咳伤肺,虚热烦渴,自汗盗汗,神疲乏力。用法与用量:吞服或开水...
- 更多治疗虚热的中成药
虚热相关药物
- 十二乌鸡白凤丸
鸡白凤丸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清虚热,补气血。用于妇女体瘦,月经量少、后错,手足心热...
- 红甲虫草口服液
【不良反应】【禁忌】儿童、孕妇禁用;外感发热及阴虚热盛者禁服;糖尿病患者禁服。【注意事项】1.忌辛辣...
- 归芍地黄丸
证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
- 复方鲜石斛颗粒
胃阴不足,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津,酒后津枯虚热,酒醉烦渴。【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10...
- 蓉杞参胶囊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本品宜饭前服用。4.高血压、心...
- 更多虚热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虚热
- 《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诸风门]疠风
。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虚热也,宜用七味白术散。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挛者,...
- 《明医杂着》:[卷之一]劳瘵
愚按前方治火盛阴虚之法也。大抵此症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症,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时而作,当用六...
-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虚热第一
为丸如大樱桃大。麦门冬熟水磨下。《庄氏家传》治小儿虚热烦渴;又疗因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并宜服之。人...
-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三产后诸疾门]虚热
不能平均。身体烦闷。唇口干燥。肢节倦痛。是为产后虚热。方柏子仁丸治产后虚热。羸瘦困倦。补益。柏子仁(...
-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杂病
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痰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小异...
- 更多古籍中的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