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元

目录

1 拼音

xún yuán

2 英文参考

Tiānshū ST25[中国针灸学词典]

3 经穴别名·循元

循元为经穴别名。出《医学纲目》。即天枢。[1]

穴位天枢
汉语拼音Tianshu
罗马拼音Tienshu
美国英译名Celestial Pivot
各国代号中国ST25
日本25
法国莫兰特氏E25
富耶氏E25
德国M25
英国S25
美国St25

天枢为经穴名(Tiānshū ST25)[2]。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别名长谿、大肠募、谷门[3]。属足阳明胃经[3]。天枢为大肠的募穴[3]。天即天空,枢即枢纽,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平脐高度则相当天地间枢纽部位,穴在脐旁,故名天枢[3]

3.1 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4]

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4]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4]

[4]

[4]

(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3.2 取法

仰卧位,在脐中(任脉之神阙穴)旁开2寸处取穴。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4]

3.3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4]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4]

天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十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9、10、11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在胸腹壁呈阶段性分布,第10胸脊髓段相连的脊神经的皮支正分布于脐平面。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脐上为腹壁上动脉,脐下为腹壁下动脉,肋间动脉呈阶段性。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3.4 特异性

大肠之募穴。

3.5 功效与作用

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天枢穴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和营调经等作用[4]

3.6 主治病症

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4]

天枢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4]

1.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痢疾,便秘,胆囊炎,肝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3.其它:肾炎。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1~1.5寸[4]

1.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同侧腹部放散;

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胃经的循行路线上行至不容穴;

3.针尖略向水道穴方向针刺,针感可沿胃经下行至归来穴。

3.7.2 灸法

艾炷灸5~7壮,或艾卷灸10~15分钟[4]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5~30分钟。

3.8 配伍

天枢配上巨虚,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天枢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

天枢配上巨虚、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

天枢配大肠俞、足三里,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 。

天枢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3.9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针灸大成》: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3.10 研究进展

针刺天枢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4]

针刺天枢穴可增强肠蠕动,使消化不良患儿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迅速恢复正常[4]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用1%普鲁卡因穴位注射,配合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后疼痛减轻较快,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针灸天枢穴为主,在治疗子宫颈癌时发现针或灸产生不同作用。在针刺天枢穴127次治疗中,有111次针后的第二天发生血崩现象。在艾灸天枢穴的197次治疗中,次日发生血崩者仅有3次。

据报道针刺家兔“天枢”,针后1小时白细胞的吞噬活动开始增强,4小时达到高峰。

针刺天枢穴可提高血浆杀灭痢疾杆菌的能力[4]

4 经外奇穴别名·循元

循元经外奇穴别名[5]。出《针灸集成》。即长谷穴[5]

长谷为经外奇穴名[6][7]。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循际、长平、循脊、循元[7]

4.1 位置

长谷穴位于神阙穴旁开2.5寸处[7]

长谷穴位于脐中旁开2.5寸处[7]

4.2 功能主治

长谷穴主治不嗜食、食不消、泄痢等[7]

长谷穴主治泄痢,纳呆,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多汗等[7]

4.3 刺灸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7]

直刺1~1.5寸[7]。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