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医学纲目》:[卷之一·阴阳脏腑部]阴阳
生。(《六节脏象论》)〔《灵》〕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在脉中,卫在脉外。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荣卫生会篇》)。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卫气篇》)〔《素》〕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
- 循经传感磁疗贴的磁场强度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循经传感磁疗贴的磁场强度变化。方法一种特制的磁疗贴,在体外、指捏、敷贴于皮肤表面的经络走行和非经络走行区时所测得的磁场强度变化。结果当该磁疗贴直线排列,间隔10mm时,与单独磁疗贴的初始相比,磁场强度发生明显变化,且具有两极差异;敷贴于皮肤经络走行区,与体外及非经络走行区相比,磁场强度变化显著,尤其在手阴经的走行区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磁疗贴在经络走行线上形成的磁场梯度,
- 美研制神奇荧光液体可让患者神经发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一种神奇的荧光液体,这种液体可以注射到患者体内,使患者体内的神经发光,从而让通常不可见的神经现形。 据介绍,这种液体是一种缩氨酸,可以帮助外科医生直接看清楚最敏感的神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依赖于经验和电子监测设备。因此利用这种液体,可以在手术中避免因为意外伤害而导致神经疼痛或瘫痪等严重问题。 科学家们表示,目前关于这种荧光液体的实验都是成功的。
- 循经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循经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内经》的经筋理论,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循经推拿治疗。结果对12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治愈89例(71%),好转32例(26%),未愈4例(3%)。结论循经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别于其它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关键词循经推拿治疗膝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膝关节损伤、劳损、风湿、慢性退行性病变为特点
- 辨证分型与循经取穴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5例
【关键词】辨证分型;循经取穴;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俗称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地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视力障碍以及其他大脑功能障碍等症状,疼痛多呈跳痛或掣痛,剧烈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祖国医学称之为“偏头风或“边头风,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笔者近年来根据中医辨证和
- 循经选穴法
循经选穴法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本经罹病即在本经的循行路线上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本经选穴法。本法沿自《内经》“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并为后世医家所重视。《针灸问对》:“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庶得随时应变之理。”又《医学入门》:“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一般分循经远取和循经近取两种。远取者以头面躯干部疾患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穴位,如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疼痛取足三里,近取者以选取病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六]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此章论
- 循经穴位注射加艾条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轻者疼痛不便,重者影响关节功能。近年来,笔者采用循经穴位注射加艾条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2005年军2008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41岁,最大者74岁,平均(41±6.5)岁;病程最
- 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脑中风70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脑中风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组(简称芒针组,70例)和常规针刺组(简称针刺组,70例),芒针组采用芒针循阳明经透刺治疗,常规电针组选取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结果芒针组较常规针刺组疗效好(P<0.05)。结论芒针循经透刺法对脑中风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关键词】芒针;循经透刺;中风Clinicaleffectofthetherapyo
- 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及护理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方法对42例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中药熏洗结合循经点穴及有效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儿肌张力进行评级,并对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以评定肌张力的改变情况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儿肌张力、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3.3%,81.0%,73.8%;治疗后
- 温针灸配合循经按摩治疗网球肘40例
网球肘又名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从事旋转前臂和屈伸肘关节的劳动者。我院采用温针灸及循经穴位按摩治疗本病4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确诊为网球肘,男32例,女8例;年龄18~55岁,平均为33岁。病情最短1周,最长2年。1.2选穴以患部和循经取穴为主,患侧上肢循经取肩三针、风池、外关、阳溪、八邪。1.3治疗方法1.3.1循经按摩患者取坐位,从肱骨上髁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九]征四失论第七十八篇
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夫,音扶。雷公不闻五过与四德。故帝曰∶夫子所通之书,所受之事,众多矣。今犹有未闻,试自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者何在?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公不明四德,是为四失。故言通书受事,乃循经受业也。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中复有未闻,而时有过失者,愿请闻其事而解之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将言以杂合耶
- 《循经考穴编》
《循经考穴编》 针灸经脉专书。二卷。约成书于17世纪初(明末)。撰人佚名。这是一部专论经脉流注的书,对于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并附人体脏腑内景图。现有1955年群联出版社的影印本。作者:
- 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现象条。作者:
- 《金兰循经》
《金兰循经》 针灸著作。一卷。一名《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著,其子光济诠次。刊于1303年。据《针灸聚英》称: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原书已佚。作者: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小肠径循行经文
条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见图五十四)。%《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膀胱循行经文
条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见图五十七)。%《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任脉循行经文
条文:『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见图七十四)。『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循经考穴编》
《循经考穴编》 针灸经脉专书。二卷。约成书于17世纪初(明末)。撰人佚名。这是一部专论经脉流注的书,对于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并附人体脏腑内景图。现有1955年群联出版社的影印本。作者:
- 辨证循经取穴的体会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解虚实,不可不通。足以说明经络在辨证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过程中的重要性。辨证循经取穴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将经络系统学说运用于临床治疗,现将辨证循经取穴方法介绍如下。辨证循经取穴:在人体某个脏腑发生病变时,选取病变的本经穴位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1.人体十四经脉穴位均
- 循经取穴手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手部劳动者,遇寒冷刺激加重,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局部在急性期以红肿热痛症状为主,使得本病的早期治疗存在困难,笔者自2005~2007年,采用循经取穴手法治疗急、慢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4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9例,女34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年;其中左腕23例,右腕16例,双
- 循经选穴配合局部刺血辨治痛风性关节疼痛67例
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关节组织损伤的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中最为多见症状,常因饮食饮酒、劳累、受凉、精神创伤或运动过度而促使诱发。临床辨证多系水湿运化不利,瘀邪湿浊毒蕴结下焦,阻滞经络,壅塞筋骨关节而出现诸症。所采用循经取穴,具有调理脾胃,清热利尿除湿,疏经活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功效;配合局部(局灶部、阿是穴)点刺放血泻法,让其少量出血,可使“湿邪瘀热浊毒”外泄。痛风所致关节局部红肿发热、剧
- 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取穴组(观察组)75例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对照组)71例。对照组按中医辨证与循经取穴,取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观察组在常规针刺组取穴的基础上加子午流注取穴。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两个疗程后子午流注组愈显率为90.67%,常规针刺组为69.02%,差异有统计学意
-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
四失论)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明堂,王者南面以朝诸侯、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谓。得失之意,言学力功用之何如也。夫音扶。)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言根据经受学,谓已十全,而用以延医,则时有过失,莫知所以,愿闻其事之解说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智未及,谓计虑之未周也。言以杂合,谓
-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八、五过四德
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闵闵,玄远无穷之谓。深渊有底,故可测。浮云无定,故莫知其际。六微旨大论亦有此数句,盖此言医道,彼言天道也。见运气类六。)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裁,度也。循经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医辨贤愚,愚者误多,故有五过。贤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
- 运用循环经济改造中药产业发展模式的设想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是一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涌现出来的全新的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重视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
- 《灵枢识》:[卷五]卫气篇第五十二
诸本无篇字。马云。内所论不止卫气。止有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一句。今以名篇者。揭卫气之为要耳。五脏者(止)亭亭淳淳乎甲乙作其气内循于五脏。马云。人有五脏。精神魂魄。赖之以藏。人有六腑。水谷等物。赖之以化。六腑为表。其气内连于五脏。而外则络于支节。人有三焦。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下焦之气。升于中焦。以达于上焦。而生此卫气。卫气阳性悍。行于皮肤分肉之间。乃浮而在外者也。故曰其浮气之
- 雷陵以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脂肪肝经验
、阴陵泉、太冲、血海等;②中药离子导入。导入液含丹参10g、泽泻20g、荷叶25g、何首乌10g、赤芍lOg、郁金15g、法半夏10g、柴胡12g,加水1000mL,诸药共煎浓缩至300mL备用;③循经按摩。操作要点:①体位:患者采取仰卧位,背部循经坐位;②穴位:根据不同类型脂肪肝患者,每次共选择8个治疗穴位,其中肝俞、期门、章门为固定穴位,电极片下放置药垫作离子导入;③频率:根椐病情采用不同频率
- 《血证论》:[卷二]吐血
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一旦不循其常。溢出于肠胃之间。随气上逆。于是吐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营运。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方其未吐之先。血失其经常之道。或由背脊走入膈间。由膈溢入胃中。病重者其血之来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心经歌
少阴心经腋筋间,后肘臂内后廉,由内后廉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注】手少阴心经,起于臂内腋下筋间,循臂之外后廉,至肘内廉,循臂内后廉,下抵掌后锐骨之中,行于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r手少阴心经图\p04-34a13.bmp\r《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膀胱经歌
太阳膀胱起内,上额交巅耳后寻,下项循肩肩膊内,侠脊抵腰下贯臀。贯臀斜入委中穴,与支下合中存,贯内出外踝后,小指外侧终至阴。【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中;一道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肺经循行经文
条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图三十九)。%《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肺经歌
太阴肺经起乳上,系横出腋中廉,达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注】手太阴肺经,起于乳上三肋端,去中行旁开六寸,腋前外湾而至间,由中廉达肘内,循臂里,过前廉,入寸口,上鱼际,终于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r手太阴肺经图\p04-34a9.bmp\r《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胃经歌
阳明胃起目下胞,从鼻入齿还承浆,颐后颊里上耳前,额颅下循两颈旁。从缺盆口下乳中,循腹腿班腿面行,外抵膝膑走足跗,至足中趾外侧当。【注】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下夹口吻绕腮,上行耳前,至额角;下行颈侧,夹结喉,至肩上横骨陷中;下行当乳之中,去中行旁开四寸;从乳顶下行至脐旁,去中行旁开三寸;从脐旁下行至腿之合缝,去中行旁开二寸;从合缝斜行向外,直下膝外前廉,至骨,倒上复转注而下行,至足中趾之端,去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大肠经循行经文
条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见图四十二)。%《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胆经循行经文
条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之间;其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脾经循行经文
条文:脾足太阴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见图四十八)%《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条文: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见图六○)。%《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心包络解]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r心包络经循行图\p06-d43a69.bmp\r《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肾经循行经文
条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实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见图六十三)。%《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肝经循行经文
条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图七十二)。%《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胆经歌
少阳胆经起外,绕耳前后上额颅,巅后颈肩腋季胁,跨膝踝跗小指出。【注】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颠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r足少阳胆经图\p04-34a19.bmp\r《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经循行经文
条文:三焦手少阴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六十六)%《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心包络经歌
厥阴心包腋下起,腋下乳外内行,入肘下行两筋间,入掌中指之端止。【注】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腋下三寸,乳外侧一寸许,从腋下向外上转,循臂内入肘内,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r手厥阴心包络经图\p04-34a17.bmp\r《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心经循行经文
条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图五十一)。%《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胃经循行经文
条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间;其支
-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及小儿羸瘦。《得效方》治小儿遗溺。皆以一味甘草为方,妙用良多,总不外乎养阴缓急,清热化毒也。汪按∶亦兼取和中利水。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邹润安曰∶肾家邪热,循经而上,肺不任受,遂相争竞,二三日邪热未盛,故可以甘草泻火而愈。若不愈,是肺窍不利,气不宣泄也。以桔梗开之,肺窍既通,气遂宣泄,热自透达矣。雄按∶虽以桔梗名汤,而倍用甘草以为驾驭,后人改称甘桔汤是矣。
- 什么是气功按摩美容术?
常用的美容治疗方法。面部气功按摩美容术,不仅在中国,在古代印度、埃及、希腊及罗马都被广泛地采用过。当今,国内外美容界都把气功按摩术作为面部健美的一项措施。普通按摩与气功按摩是不同的,按摩术系统施术者循经络走向,施以按压搓摩等手法,起到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皮肤显得滋润健美;气功按摩需要患者与医师间的充分配合,患者要深呼吸,意念放松,而气功医师则轻轻地用双手按经络走向及躯干进行按摩,按摩时意
- 循经传
循经传 亦作巡经传。指伤寒病顺着六经的次序传变。见《东垣十书》、《医学心悟》等书。六经的传变规律,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太阳病不愈,或传阳明,或传少阳;如病邪较重,正气不足,更可进一步传入太阴、少阴,以至厥阴,称循经传。参传经条。作者: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九]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五者在内五中之情。而外见于色脉。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以对。(此论诊道。亦当合于天道也。夫人之气为阳。精水为阴。卫为阳。营血为阴。阴阳和平。而后血气乃行。经脉乃匀。故当先度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三焦经歌
少阳三焦四指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贯肘上肩项耳后,上绕耳前动脉间。【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小指次指岐骨之间,上行手腕臂外两骨中间,贯肘上肩;由肩上项至耳后,上绕耳上角,下循耳前动脉而终。\r手少阳三焦经图\p04-34a18.bmp\r《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