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喉痹

目录

1 拼音

xū huǒ hóu bì

2 概述

虚火喉痹为病证名[1]。是指由于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的喉痹[2]。为喉科常见病之一[2]。若见喉底颗粒增多,状如帘珠者,称“帘珠喉痹”[2]

虚火喉痹与西医的慢性咽炎相类似[2]

3 虚火喉痹的病因病机

虚火喉痹多因少阴虚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成[2]

虚火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虚火乳蛾大致相同,以肺肾亏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而造成者为多见[2]

虚火喉痹往往也与职业因素有关,如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嗜食烟酒辛辣,也是造成虚性喉痹的诱因之一[2]

若久病不愈,反复为患,或用药失当,或因患者体质不同,亦可表现有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类型之喉痹,但临床上较为少见[2]

4 虚火喉痹的症状

咽喉红肿不甚,微痛,干灼不适,或有异物感,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唇红颧赤,口舌干燥,手足心热,脉细数等[2]

5 虚火喉痹的诊断

根据患者咽内不适、微痛、异物感,常有吭喀动作的症状特点,检查见咽部微暗红,喉底颗粒增生的改变可以诊断[2]

①常有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或有鼻窦或鼻腔感染,张口呼吸,烟酒过度,空气干燥和粉尘刺激史[3]

②有咽部不适、异物、发痒、灼热、干燥和堵塞感觉,有刺激性咳嗽,咽反射敏感,易作呕[3]

③咽部检查有助于确诊[3]

6 需要与虚火喉痹相鉴别的疾病

虚火喉痹与虚火乳蛾的鉴别点,在于虚火喉痹的喉核周围虽可有暗红,但喉核无肿大,无脓点,按压之也无脓液溢出[3]

7 虚火喉痹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肺肾阴虚

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4]

7.1.1.1 症状

症状较轻,病情较缓,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常有“吭喀”的动作,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而引起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4]。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4]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部微暗红,喉底处血络扩张,有散在颗粒,或互相连合成片状如帘珠。少数病人悬雍垂肥厚增长.亦有喉底肌膜干燥,萎缩或有痂皮附着[4]

可见颧颊红赤、手足心热,或有虚烦失眠、耳鸣[4][5]

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5][5]

7.1.1.2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阴虚津少,故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5]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易引起恶心干呕[5]

阴虚肺燥津少,故口干舌燥、颧颊红赤[5]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热内生,心火内动,神不安宁,故出现虚烦失眠等症[5]

证属阴虚,早上阳初升,故证轻,中午阳盛,故证重[5]

黄昏阳明经气旺,阴分受克制,故症状更重[5]

虚火炼津,兼以气郁不舒,疏泄不畅,出现帘珠状颗粒,甚则成片[5]

虚火久灼肌膜,气血滞流,咽喉失于濡养,故粘膜干燥而萎缩[5]

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5]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方一
7.1.1.3.1.1 治法

滋阴降火[5]

7.1.1.3.1.2 方药

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大补阴丸等加减治疗[5]

7.1.1.3.2 方二
7.1.1.3.2.1 治法

养阴生津利咽。

7.1.1.3.2.2 处方

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1.1.3.2.3 常用成方

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一贯煎。

7.1.1.3.3 肺阴虚

宜养阴清肺,选用养阴清肺汤[备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牡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加减治疗: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敖结[5]

7.1.1.3.4 肾阴虚

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可用六味地黄汤[备注]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山萸肉、淮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加减治疗[5]

若咽喉微红,干燥性热较重,大便秘结,此为虚火旺盛,宜加强降火之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减[5]

7.1.1.3.5 其它

若因思虑烦劳,引动心火,而见心烦不眠,舌尖干赤者,宜清心除烦养阴,服二阴煎[备注]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茯苓、炒枣仁、玄参、黄连、竹叶、木通、甘草[5]

7.1.1.4 针灸治疗
7.1.1.4.1 针刺
7.1.1.4.1.1 方一

取穴: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颊车[6]

刺灸法:每天一次,中等或弱刺激,留针20~30 min,5~7次为一疗程[6]

7.1.1.4.1.2 方二

[6]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通于阴蹻,两穴滋阴降火,引虚火下行,为治虚热咽喉痛的要穴。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旨在清肺利咽。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以助清利咽喉。

随证配穴:伴有失音者,加通里、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7.1.1.4.2 耳针
7.1.1.4.2.1 方一

取咽喉、肺、扁桃体,选1~2穴,埋针7~10天,轮换取穴[6]

7.1.1.4.2.2 方二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6]

7.1.1.4.3 穴位注射

取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单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注射10%葡萄糖溶液2 ml,隔天1次,5~7次为一疗程[6]

7.1.1.4.4 穴位激光照射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6]

7.1.2 血虚

阴血亏损[6]

7.1.2.1 症状

唇淡无华,头晕目眩,肢麻消瘦[6]

7.1.2.2 方药治疗
7.1.2.2.1 治法

补血润燥[6]

7.1.2.2.2 方药

可用四物汤加首乌、阿胶、麦冬等[6]

7.1.3 脾胃气虚

喉痹·脾胃气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6]

7.1.3.1 症状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6]

咽喉干燥不适,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动则气喘[6]

7.1.3.2 方药治疗
7.1.3.2.1 治法

补气生津[6]

7.1.3.2.2 方药

可用四君子汤[备注]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黄芪、大枣、山药、黄精、石斛、玉竹、百合等[6]

7.1.4 脾肾阳虚

喉痹·脾肾阳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6]

久病或误治以致肾阳亏损[6]

7.1.4.1 症状

咽部微痛,有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讲话声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舌质淡嫩,舌体胖,舌苔白润,脉沉细弱[6][6]

7.1.4.2 方药治疗

治宜扶阳温肾,引火归原,可服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治疗[6]

7.2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6]

7.3 治疗虚火喉痹的专方

7.3.1 利咽灵片

组成:穿山甲、地鳖虫、玄参、牡蛎、僵蚕等,每片含生药0.3克。

用法:每次服3~4片,1日3次,以餐前半小时服用为佳,5周为一疗程。

7.3.2 清咽甘露丸

组成:生地100克,熟地5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天冬100克,黄芩1000克,玄参100克,枇杷叶50克,石斛75克,当归100克,甘草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治疗阴虚喉痹。

7.3.3 青梅丸

组成:青果10克,乌梅10克,牛蒡8克,僵蚕8克,木蝴蝶8克,玄参8克,麦冬8克,瓜蒌8克,海浮石8克,三棱8克,莪术8克,甘草8克。

用法:将上药粉碎,过10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袋10丸,分装密封。每次1丸,每日3次,咀嚼咽下或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7.3.4 利咽茶

组成:银花、菊花、桔梗、麦冬、玄参、玉蝴蝶、甘草、胖大海等量。

用法:上药用冷水750~1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温火煎20丸30分钟为第一煎,第二煎加水500~750毫升,煎5分钟。二次煎汁混合分3~4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20天为一疗程。

7.3.5 中药喷雾疗法(外用)

组成:连翘30克,菊花20克,板蓝根20克,防风15克,山豆根30克,射干10克,贯众10克,甘草20克,青礞石10克。

用法:将上药装人布袋,置于高压锅内加水8000~10000毫升,煮沸后,热蒸气透过橡皮管和玻璃喷嘴射出,喷口温度达85℃,距离喷嘴15~20厘米处温度为40℃~50℃。治疗时可先喷面部2分钟,再喷口腔15~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上述中药量为20人的用量。

7.3.6 咽炎乐

组成:制半夏(砸碎)500克。

用法:上药加食醋2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个瓶内备用。

用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8~25天为一疗程。

7.3.7 鼻咽灵

组成: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等九味药物。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口服4次,每次5片,7~15天为一疗程。

7.4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用药规律

根据明确用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报道共52篇统计,使用方剂共46首,总共用药120味,使用比较频繁,治疗在200例以上的共62味,共计治疗患者7565例。现将其中应用频度在200例以上(含200例)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物
3001~355025~31甘草、桔梗。
2001~300016~18玄参、麦冬。
1001~20005~10茯苓、玉蝴蝶、沙参、菊花、半夏、银花、熟地。
501~10001~10射干、山药、泽泻、萸肉、胖大海、丹皮、黄柏、知母、花粉、薄荷、僵蚕、玉竹、枳实、柴胡、板蓝根、生地、扁豆、桑叶、厚扑、白芍、生姜。
200~5001~6苏梗、当归、桃仁、牛蒡子、赤芍、防风、青果、荆芥、牡蛎、穿山甲、山豆根、杏仁、贝母、陈皮、红花、川芎、麻黄、石斛、乌梅、瓜蒌仁、连翘、青磺石、贯众、附子、枇杷叶、紫菀、丹参、柿霜、络石藤、地丁草。

从上表可知,频率出现最高者为甘草、桔梗,其治疗病例数及被使用率,均较处第二位的二味药多,二药均为利咽清热化痰之品,证实《伤寒论》所载甘草桔梗汤在咽科治疗疾病中确有重要作用。同样,处第二、第三位的其余九味药,均有养阴清热、化痰利咽的作用,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临床上最多见的虚火旺型的辨证意义。其余绝大部分药大都具有滋阴补肝肾,或滋阴泻火等功效。从表中亦可知活血化瘀利咽药物的临床运用病例尚不多,但已被临床医师所注意,当然也有如干祖望老中医等用酸甘化阴、补而不燥之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所致咽喉干燥的药物,如乌梅。

7.5 烙法

应用于帘珠喉痹,颗粒大者,每次选1~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1~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颗粒小者,不宜用烙法[6]

7.6 针灸治疗

7.6.1 针刺

7.6.1.1 方一

让患者张口,术者左手持压舌板将舌体压平,右手持8寸长毫针沿压舌板向咽部的1/2处,散针刺入0.1寸深,以出血为度[6]。每次刺破3~5处(均在咽部下1/2处),刺后用少许牛黄吹喉散[备注]牛黄吹喉散方:京牛黄、硼砂、麝香、冰片、元明粉、朱砂、雄黄、西瓜霜、煨蟾蜍各等份,共为极细末。吹入喉中[6]。禁食2小时。每4日1次[6]

7.6.1.2 方二

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

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

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7.6.2 耳针疗法

7.6.2.1 方一

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7.6.2.2 方二

取穴:上耳背。

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7.6.2.3 方三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7]

7.6.3 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穴位激光照射对本病亦有良效[7]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咽喉炎。[7]

7.6.4 艾灸疗法

[8]

7.6.4.1 方一

症状:发病较缓,喉痛不甚,但迁延不愈,咽痒难受,可伴有失眠多梦,烦热不解,舌红苔少,脉细数。

选穴:太溪、涌泉、阴陵泉、大椎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应时常保健灸。

7.6.4.2 方二

选穴:三阴交、照海、肾俞、大杼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8次为1个疗程,应时常保健灸。

7.7 推拿疗法

7.7.1 方一

[9]

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咽痒,声音嘶哑,可伴有发热头痛,烦渴,口臭,咳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选穴: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风池、肩井、合谷、肾俞、涌泉

操作方法:用一指禅推或按揉法施术于天突、百会、云门、迎香、肺俞、人迎、廉泉,每穴约1分钟。捏脊3~5次,拿风池、肩井、合谷8~10次,擦肾俞、涌泉,以擦热为度。20日为1个疗程,视病程长短及恢复程度分别治疗1~2个疗程。

7.7.2 方二

取穴:夹喉、天突、膻中、风池、风府、曲池、合谷。

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拿推夹喉穴,自上而下往返拿推10~20分钟,再用一指禅手法推天突、膻中各2分钟,最后医者站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拿推双侧风池穴2分钟,用拇指点按风府10次。咽部疼痛者,双拇指分别按双侧曲池、合谷各10次。每周推拿3次,6次为一个疗程。

7.7.3 方三

以下方法对咽部不适、干咳恶心、白色痰液有效[10]

①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力度较轻。

②用拇指和食指的同时按压两侧的人迎1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按压内关1~3分钟,适当用力。

④用拇指指端点按照海50~100次,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

7.8 饮食疗法

7.8.1 冰糖麦冬炖白莲

组成:麦冬、白莲各12克,冰糖和水适量。

用法:上述物品隔水炖后饮汁食莲。

7.8.2 鸭蛋冰糖豆浆饮

组成:豆浆200毫升,鸭蛋1枚,冰糖适量。

用法:豆浆煮沸后,冲蛋加冰糖饮用。

7.9 医案

患者男,47岁。不明原因引起咽喉部异物梗阻感1年,加重2个月。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喉部干燥,灼热感,服中西药治疗无效。咽喉部检查:黏膜稍肿胀,轻度充血。舌尖微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为慢性咽喉炎。经过上诉方法治疗1次,当时顿感咽喉部异物消失,眼睛明亮,头脑清晰。经过3次治疗,咽喉部异物感及充血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10]

干祖望医案:

胡××,男,47岁。患者原有慢性咽炎史,近月来因患鼻咽癌而作放疗,经检查癌肿已被控制,亦无鼻塞、血涕,唯口咽干燥明显,饮不能解,有时咽疼,吞咽唾液时尤甚,四肢疲乏,食欲不振。检查:咽粘膜充血、干燥,鼻咽部粘膜粗糙。舌苔薄腻,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滋阴降火。

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扁豆、乌梅、玄参、石斛各10克,甘草3克。

服药5剂,口咽干燥明显减轻,食欲亦增。仍以原方调治30余剂,直至放疗结束。

按:鼻咽癌放疗后的咽喉干燥,古书虽无记载,但根据有些患者的临床证候,可按慢性咽炎辨证治疗。此患者阴虚津亏无可置疑,而脾虚气弱亦属主证,故用生脉散气阴双补。方中重用乌梅,亦是干老独运之匠心。《本草经疏》谓:“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化津液。”故在此用之,既能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酸甘化阴,补而不燥,又可襄助滋阴生津之药敛火生津,润而不寒,故能获显效。

8 虚火喉痹患者饮食宜忌

虚火喉痹患者应少食煎炒的和刺激性的食物[10]

虚火喉痹患者可多服用富有营养,以及有清润作用的食物,如萝卜、马蹄等[10]。可服用滋阴保健凉茶[10]

9 虚火喉痹患者日常保健

平时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10]。预防呼吸道感染[10]

注意休息,减少操劳,以免引起虚火上炎[10]

避免熬夜,以防津液耗损[10]

减少或避免过度发音讲话等[10]

减少烟酒及其他粉尘刺激[10][10]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及饭后刷牙[10]

积极治疗咽部周围器官的疾病[10]

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恼郁闷[10]

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10]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9.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7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2.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8-249.
  6. ^ [6]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8-251.
  8. ^ [8]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