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2 注解
穴窍即穴位。《罗遗编》:“如部位穴窍,剖析分寸,自非专门不能洞其奥。”[2]
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神灸经纶》始提出“穴位”这个名称。意指这些部位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内部与经络、脏腑相通。不少穴位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被发现。随着针灸等医疗实践的发展,穴位从少到多,对它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目前将穴位分成三大类:归属于一定经络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位(经穴);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称为新穴(或并入经外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1]
3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穴中
- 《针灸大全》:[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证
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二穴中脘一穴隐白二穴。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二穴膻中...
- 《证治准绳·杂病》:[第一册诸伤门]传尸劳
,行步艰辛,眼睛多痛。其虫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俞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候虫大醉,方可医灸,取出虫...
- 《普济方·针灸》:[卷十针灸门]伤寒
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气遗溺。穴通里疗天行伤寒。穴中脘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穴膈...
- 《普济方·针灸》:[卷十三针灸门]贲豚气
。各灸百壮。治贲豚抢心。不得息。穴中极。灸五十壮。治贲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穴中府。灸百壮。治贲豚...
- 《普济方·针灸》:[卷十二针灸门]腹胀
腹胀(资生经)。穴鬲俞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羸瘦。穴大肠俞脾俞治寒中腹胀。穴中极治心下坚。积聚...
- 更多古籍中的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