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本质

目录

1 拼音

xuè yū běn zhì

2 英文参考

Essence of blood stasis

3 注解

血瘀本质是对中医血瘀证形成机理及其病理学基础的现代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为血瘀与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临床血瘀证患者的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及同位素I151尿酸冠脉流量指数测定、通过血流图对不同血瘀证患者器官血流量治疗前后的测定等,均证实了以上论点。

(2)认为中医的血瘀和血瘀证包括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病。研究发现血瘀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和功能改变主要有:细胞形态改变,电镜下表面皱折及伪足增多,可见血小板粘附于红细胞上;大型血小板比例增多(直径大于3.5μm);有聚集倾向的血小板增多,聚集比例增大而吞噬能力下降;血小扳颗粒减少,空泡增多,颗粒间互相融合:环周微管消失并出现微丝,等等。因此认为,血小板易于激活发生聚集,是“内结为瘀”的形态学基础。血小板易于变形、聚集、融合性强使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体增多,且又融合成不可逆的聚集体,聚集体粘附于血液其它成份,不断增大,附着于血管壁,使管腔变窄,血流缓慢瘀滞,最终造成“血脉凝泣”。

(3)认为血瘀证与代谢失调相关。许多代谢失调性疾瘸如硬皮病、角膜瘢痕、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癣等均表现有各种血瘀见证,且施用活血化瘀药后,通过对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对某些脂质及酶的影响,可使症状缓解。

(4)认为血瘀和血瘀证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许多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证,且能通过活血化瘀疗法使T和B淋巴细胞的比例恢复正常,或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或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活力,或阻断促凝血因子和消除血中已被激活的凝血物质以及抗炎及抑制免疫性抗体的作用.

(5)血瘀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在一些血瘀证的患者中,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粘度,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流减慢等。而另有部分血瘀患者的血液粘度呈低下改变,故有的学者将“高血液粘度症”和“低血液粘度症”两类病理改变与中医血瘀证的“血实证”和“血虚证”相比较。

(6)血瘀与体液调节和内分泌紊乱之关系。一些现代医学认为是体液调节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往往有“血瘀”的见证,且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内分泌紊乱可得到程度不一的改善或纠正。

综上所述,血瘀包括四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1)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是静脉血循环、尤其是微循环障碍所造成的瘀血、出血、血栓、水肿等;

(2)炎症所致的组织液渗出、变性、坏死、萎缩、增生等;

(3)代谢障碍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

(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上

述诸方面的改变在血瘀证中的表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表现为多方面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