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

目录

1 拼音

xuè yū

2 英文参考

blood st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血瘀为病证名,因血液瘀滞所致的各种病证[1]。是指由于气滞、气虚、血虚、外伤、阴寒内盛等各种原因,导致血液郁滞于一定部位的病理变化[2]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都称为瘀血。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脏腑器官[3]。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3]

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3]。此外,久病多夹瘀,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3]。临床表现也有共同特点,即疼痛、肿块、出血、紫绀与失荣。由于气滞可以造成血瘀,血瘀又多使气机更加不利,造成气血互阻的恶性循环[4]。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瘀血时,常配理气、行气之法[4]

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

1.血循环障碍,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郁血、出血、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4]

2.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等[4]

3.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4]

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4]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7.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