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血随气逆为病机[1]。是指血随气逆为血随气逆而上冲,甚则动血而吐血,或壅闭清窍而昏厥的病理变化[2]。通常指肝气上逆导致面红目赤、吐血、眩晕或昏厥的病机[1]。因“气为血之帅”,在病理情况下,若气机上逆,则血也随之上逆[1]。《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4 关于气逆失血、肝阳上亢
气逆失血是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3]。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3]。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3]。《金匮冀·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可用小乌沉汤加芍药、生地、丹皮、黄芩、黄连之属[3]。
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是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4]。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4]。治宜滋阴平肝潜阳[4]。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8.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1.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3.
治疗血随气逆的方剂
- 降气和络饮
冲)。功能主治:轻降辛润。主远行负重,劳伤失血,气逆于上,胸胁闷痛,甚则呼吸亦痛,咳嗽带红。摘录:《...
- 苏梗饮
炒)1钱半,木瓜1钱半,橘红1钱。主治:妊娠血热气逆,呕哕异常,汤药难进。用法用量:水煎,徐徐热服。...
- 十味参苏饮
、葛根、枳壳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水煎服。治气逆血蕴上焦,发热气促,或咯血衄血,或痰嗽不止。...
- 人参冬花膏
钱,白当归1钱,北五味5分,炙甘草5分。主治:气逆咳血,痰中带血。用法用量:每服1丸,灯心汤送下。制...
- 草乌头汤
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由荣卫错乱,气血溷浊,阳气逆行,上下相隔,气复通则苏,脉虚大而涩。用法用量:...
- 更多治疗血随气逆的方剂
治疗血随气逆的穴位
- 掌中
善怒,喜笑不休,脏躁,胸痛,心中懊??,胃脘病,气逆,食不下,黄疸,少腹积聚,尿血,痔疮,手颤,热病...
- 髆井
肌。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
- 肩解
肌。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
- 膊井
肌。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
- 阴都
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
- 更多治疗血随气逆的穴位
治疗血随气逆的中成药
- 活胃胶囊
ⅠL)。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用于肝郁气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胀满,胃脘疼痛,气逆嘈杂,呕...
- 感冒丸
肺平喘。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咳嗽声重,气逆喘急。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3...
- 半夏止咳糖浆
ⅠH)。功能与主治:止咳祛痰。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气逆。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贮藏...
- 胃病丸
不适用于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急燥易怒、口干、头晕血压高。4.不适用于小儿、年老体弱者,主要表现为身...
- 参苏宣肺丸
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周身不适,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气逆恶心。用法与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g,一...
- 更多治疗血随气逆的中成药
血随气逆相关药物
- 益母丸
成份】【性状】【功能主治】调经养血,化瘀。用于气逆血滞,血亏血寒引起:经期不准,经行腹痛,白带,腰...
- 活胃胶囊
【性状】【功能主治】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用于肝郁气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胀满,胃脘疼痛,气逆嘈杂,呕...
- 活胃散
【性状】【功能主治】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用于肝郁气逆,脾胃不和引起:胸肋胀满,胃脘疼痛,气逆嘈杂,呕...
- 参苏宣肺丸
寒引起的头痛鼻塞,周身不适,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气逆恶心。【规格】每100粒重6克【用法用量】姜汤或...
- 止嗽定喘口服液
清肺平喘。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规格】每...
- 更多血随气逆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血随气逆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吐血
川贝母某冬令过温。人身之气不得潜藏。阴弱之质。血随气逆。诊得阳明脉动。吐出瘀黑。络中离位之血尚有。未...
- 《高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寒之邪。上冲而致咳。咳多上顿。而气亦升浮之应。血随气逆。合之面无血色。则其血之伤于上出。而见于吐者可...
-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四伤寒门]伤寒鼻衄(附论)
寒热毒瓦斯攻于肝心两脏。毒瓦斯烦盛。上冲于肺。血随气逆。鼻中衄血。口中吐血。甚则耳中眼中皆有血出。(...
- 《杂病广要》:[诸血病]吐血
,相随上下,无有休息者焉。倘乖调摄,营卫差经,血随气逆,遂有妄行之患。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
- 《花韵楼医案》:正文
神蒙。肢麻汗多。脉芤舌红。酷暑外迫。阴气郁冒。血随气逆。时有昏晕。变险可危。急扶产母端坐椅中。敞轩以...
- 更多古籍中的血随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