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免疫球蛋白A

目录

1 拼音

xuè qīng miǎn yì qiú dàn bái A

2 英文参考

Serum immunoglobulin A

3 概述

IgA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10%~20%,可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是外分泌液(如初乳、唾液、眼泪、肠道分泌液和支气管分泌液)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因此,其在抗感染防御第一线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呼吸道和肠道,可称为“局部免疫”。

4 血清免疫球蛋白A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血清免疫球蛋白A

4.2 分类

免疫学检查 >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4.3 取材

血液

4.4 血清免疫球蛋白A的测定原理

(1)单向免疫扩散法:将被检血清做一定倍数的稀释,加入抗体琼脂板的孔内,让其自由扩散,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当,出现白色沉淀环。其直径与抗原(IgG、IgA、IgM)浓度的对数成直线关系。查标准曲线,乘以稀释倍数即得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2)免疫比浊法:

①透射比浊法:抗原与抗体在比例合适(抗体必须过量)时,形成免疫复合物(IC),后者在PEG等作用下,在液相中形成微粒。当抗体浓度固定时,IC的量与检样中抗原的量成正比,测其吸光度可间接反映抗原的含量。

②终点散射比浊法: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后,经一定时间形成复合物,用散射比浊仪,测定复合物散射光强度,间接反映抗原含量。

4.5 试剂

(1)单向免疫扩散法:

①0.12mol/L pH 8.6巴比妥缓冲液。

②10g/L 0.12mol/L pH 8.6巴比妥琼脂。

③抗人IgG、IgA、IgM血清和参考标准血清,生物制品所供应。

④5ml/L过氧乙乙乙酸。

⑤8cm×14.5cm,厚3mm的玻璃板或按本单位检验数量设计数块,洗净后干燥备用。

⑥“凹”型模板:自制用厚5mm、长14.5cm,宽8cm的玻璃丝层压板或电木制成,呈“凹”型,边宽1cm,中间部分去掉即成。也可用生物制品所出售的成品塑料模板。

⑦打孔器:为金属圆筒,内径3mm。

⑧铁夹子或文具夹1套3只。

(2)免疫比浊法:

①透射比浊法:包括:抗血清(要求高效价、高纯度、高亲和力,且不含任何干扰粒子);参考品(采用国际参考品或经其标化的参考品);缓冲液(各仪器常有指定缓冲液)。

②终点散射比浊法:免疫比浊仪配有IgG、IgA、IgM、C3、C4试剂盒,内含稀释液、缓冲液、抗血清等,按说明书配制。

4.6 操作方法

(1)单向免疫扩散法:

①抗体琼脂板的制备:将“凹”型模板夹于两块玻璃板之间,在玻璃板左、右、下各用铁夹1只夹紧。将上述加热融化的10g/L琼脂分装3支试管,每管14.7ml,然后移入56℃水浴中,待试管内温度降至56℃后,分别加入上述抗人IgG、IgA、IgM血清(例如其抗血清效价为1∶50,即各管分别加入0.3ml抗人IgG、IgA、IgM血清),使其最终稀释倍数符合瓶签所标单扩散效价,混匀后,分别倒入模板内(要迅速,防止琼脂凝固)。冷却后,取去上层玻璃及模板,即得平整均匀的抗体琼脂板。

②打孔:取打孔器在抗体琼脂板上相距15mm(孔中心至孔中心)打孔,用针头挑去孔内的琼脂,孔边要求圆而规整,无缺损,无毛刺。有现货供应,可供选用。

③参考血清的稀释。

A.取14支试管并编号2-15。

B.第2管加入生理盐水0.1ml,从第3管起至第15管中加生理盐水0.2ml。

C.取冻干参考血清1支(标明0.5ml),先加蒸馏水0.5ml溶解后再加生理盐水0.25ml,混匀后1∶1.5倍稀释基础液作第1管。

D.从第1管中先取0.3ml加入第2管,再取0.2ml加入第3管。

E.用0.2ml吸管从第2管内吸出0.2ml加入第4管,混匀后再吸出0.2ml加入第6管……,以此类推跳管稀释至14管。另用0.2ml吸管从第3管内吸出0.2ml加入第5管,混匀后再吸0.2ml加入第7管……,以此类推跳管稀释至15管。如此稀释后各管中参考血清稀释倍数分别为1.5、2、3、4、6、8、12、16、24、32、48、64、96、128、192。

从第1、3、5、7、9管取样作IgM标准曲线。从第4、6、8、10、12管取样作IgA标准曲线。从第7、9、11、13、15管取样作IgG标准曲线。

F.以8310参考血清为例,经如上稀释3种Ig各5管的含量与被检标本的稀释倍数见表1。

有的参考血清是以U/ml(即国际单位/ml)来表示,它与g/L的换算关系如下:

IgG:1U/ml=0.0804g/L;IgA:1U/ml=0.0142g/L;IgM:1U/ml=0.00847g/L;IgD:1U/ml=1.41mg/L。

④待检血清的稀释:取3支试管,分别标明IgG、IgA、IgM,然后依次加入生理盐水0.49ml、0.45ml、0.4ml。用微量注射器取待检血清10μl加于IgG试管中,取50μl加于IgA试管内,取100μl加于IgM试管内,混匀。待检IgG、IgA、IgM的稀释度则分别为1∶50、1∶10、1∶5。

⑤加样:取IgG、IgA、IgM不同浓度的参考血清分别在IgG、IgA、IgM抗体琼脂板上各加3孔,每孔10μl。稀释的待检血清在三块抗体琼脂板上每个标本各加2孔,每孔10μl。

⑥将加好样的抗体琼脂板先放在水平的桌面上30min左右,再移至有盖湿盒内,置37℃水箱内,IgG、IgA孵育24h,IgM孵育48h,观察结果。如沉淀环不明显,可用生理盐水浸泡1h,中间换2次生理盐水,再用5ml/L过氧乙乙乙酸浸泡10min。

⑦读取结果:可用放大器,菌落计数器或用精度0.1mm游标卡尺,准确地测量沉淀环直径,分别量出参考血清各浓度和被检血清之平均直径。

⑧绘制标准曲线:在半对数纸上以参考血清含量为横坐标,各浓度平均沉淀环(直径一孔径)2为纵坐标绘制曲线。若几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相差较大,应查找原因后重新测定。若几个点基本在一条线上,可经统计回归方程计算后画成一条标准曲线。

⑨以待检血清的沉淀平均直径(直径-孔径)2在标准曲线中查出其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IgM、IgA、IgG结果,以g/L报告之。

(2)免疫比浊法:

①透射比浊法:

A.抗血清浓度选择:与参考品进行方阵滴定,最适稀释度的原则为:保持抗体过量,线性范围较宽,与相应Ig反应后产生浊度较高。

B.标准曲线:将Ig参考品用稀释液稀释成不同浓度:IgG 5.0、9.0、13.0、17.0、21.0g/L;IgA 1.0、2.0、3.0、4.0、5.0g/L;IgM 0.5、1.2、1.9、2.6、3.3g/L。每个稀释度设3支复管,每管25μl。加入最适稀释度抗血清,每管2.5ml。37℃水浴1h(IgG)或2h(IgA、IgM)后,用浊度计或比色计在495nm测吸光度。以Ig浓度为横坐标,其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C.标本检测:检测步骤与制备标准曲线相同。测IgG时,待检血清1∶40稀释;测IgA、IgM时1∶5稀释。每批试验同时制标准曲线,并设标本对照(标本加稀释液)和抗血清对照。

②终点散射比浊法:用专用比浊管加入缓冲液0.6ml、1∶36(测IgG、IgA、IgM、C3、C4等)或1∶216(测IgG)稀释样品50μl,再加入抗血清50μl,混匀后37℃水浴30min。用激光免疫比浊仪,按预测项目(如IgG或IgA)键,以空白管(不加抗血清)调零,按测定键,测定各管,即显示所测项目含量。

4.7 正常值

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RID法):

脐带:      0~50  mg/L       (0~5mg/dl)

新生儿:    0~22  mg/L       (0~2.2mg/dl)

0.5~6个月:30~820 mg/L      (3~82mg/dl)

6个月~2岁:140~1080mg/L     (14~108mg/dl)

2~6岁:   230~1900mg/L      (23~190mg/dl)

6~12岁:  290~2700mg/L      (29~270mg/dl)

12~16岁: 810~2320mg/L      (81~232mg/dl)

成人:     760~3900mg/L      (76~390mg/dl)

4.8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升高: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Behcet)综合征、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感染性疾病、湿疹、血小板减少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慢支缓解期等。分泌型IgA介于500~2500mg/L则病情重,病程长者<500mg/L。脐带血IgA升高:风疹、单纯疱疹、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革兰氏阴性杆菌宫内感染等。

(2)降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0%)、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蛋白血症、继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放射线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剂)、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丙种球蛋白异常血异常血症Ⅲ型、丙种球蛋白异常血异常血症Ⅰ型(IgG、IgA减低、IgM增加)、丙种球蛋白异常血异常血症Ⅱ型(无IgA、IgM,IgG正常)等(表2)。

4.9 附注

IgA不能通过胎盘,故初生婴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出血后4~6个月,才开始合成IgA,以后逐渐升高,青少年时达成人水平。

4.10 相关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狼疮、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风疹、单纯疱疹、弓形体病、重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