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衄

目录

1 拼音

xuè nǜ

2 英文参考

apostax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衄为病证名[1]。血衄即衄血[1]。《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血衄身热者死。”

衄血:1.非外伤性所致的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2.指鼻出血。

4 非外伤性所致的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血衄

衄血指非外伤性所致的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2]。《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指在上或属表的络脉而言[2]

4.1 齿衄

齿衄为病名[3]。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3]。《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此病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3]。症状见口臭便秘,舌苔黄腻,齿龈红肿疼痛,渗血多[3]。治疗宜清胃泻火[3]。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3]

此病由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者[3]。症状见齿龈不甚红肿,牙齿浮动而微痛,渗血少而淡[3]。治疗宜滋阴降火[3]。用知柏地黄汤加减[3]

此病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3]。症状见口唇色淡,面苍乏神,渗血少而缠绵不已[3]。治疗宜补脾、益气、摄血[3]。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3]

外伤亦可致齿衄[3]。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3]

4.2 耳衄

耳衄为病证名[4]。指血从耳中流出[4]。《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4]

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4]。治疗宜清泄木火,选用柴胡疏肝汤、龙胆泻肝汤[4]

因肾虚火动者,多见性欲亢进、烦躁遗精,舌干红,脉弦细数等症[4]。治疗宜滋阴降火,方如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4]。也可外治,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4]

4.3 目衄

目衄为病证名[5]。指眼内出血证[5]。又名目血[5]

4.3.1 血自泪窍出

目衄指血自泪窍出[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风热重,大便秘者,通脾泻胃汤治之。”

4.3.2 目中流血泪

目衄指目中流血泪[5]。多因风热毒邪所导致[5]。治疗此病证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5]

4.4 鼻衄

鼻衄为病证名[6]。又名衄血、鼻沥血[6]。《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

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6]。治疗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6]

因胃热熏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干,兼口臭烦渴等症[6]。治疗宜清解胃热,用玉女煎加减[6]

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6]。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而鼻衄者,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尤弱[6]。治疗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6]

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6]。治疗宜滋养肺肾,用知柏地黄丸加减[6]

有因外伤所致者,治疗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6]

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6]

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6]

4.5 舌衄

舌衄为病证名[7]。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7]。指血液从舌体流出[7]。《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7]

因心火上炎者,可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等[7]。治疗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7]

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7]。治疗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7]

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7]。《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又《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认为“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故须详审[7]

4.6 肌衄

肌衄为病证名[8]。见《张氏医通》卷五。指不因外伤的肤表出血[8]。又名血汗,亦称红汗[8]。《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又称为血箭[8]

多因气血亏虚,血随气散所致[8]。治疗宜补血固表,可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方[8]

有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8]

亦有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8]

本证可见于凝血酶原缺乏、毛细血管病变、血友病等疾病[8]

5 鼻出血·血衄

衄血指鼻出血[8]。《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8]。治疗除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外,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8]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5.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