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瘤

目录

1 拼音

xuè liú

2 英文参考

angio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ood tumo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ngio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nagio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瘤(blood tumor;angioma)为病名[1]。出自《外台秘要》卷二十四。为瘤病的一种。是指以病变局部色泽红赤或暗紫,或局限性柔软肿块,或边界不清为主要表现的血管瘤[2]。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为主要表现。

《类证治裁》:“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

血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4 血瘤的病因病机

血瘤多因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成[2]

血瘤由于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聚成形,显露于肌肤而成。

5 血瘤的症状

症见瘤体色现紫红,软硬间杂,隐约若有红丝缠绕,偶有擦破则血流不止,常发于唇、颈、四肢[2]

6 血瘤的诊断

1、血瘤大多为先天性,女性较为多见。

2、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尤为多见。

3、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

4、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小如豆粒,大如拳头,境界明显,质地柔软如海绵状,色红或紫红,但也可为正常皮色。压之肿块可缩小及退色,松手后又恢复原状。肢体活动时胀大。

5、若因擦破,可引起出血,感染后可形成溃疡。

6、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内自行消退。

7 需要与血瘤相鉴别的疾病

血痣与血瘤外表较相似,但血痣大小不一,多数直径仅数毫米至2~3厘米,压之色泽及大小无明显变化,当予鉴别。

8 辨证分析

1、本病多得之先天,受之父母,肾中伏火结于血脉而成;或因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相互凝结,显露于肌肤而成。其特点是瘤体或红或紫,按之可暂时退色或缩小,触破后血不易止。

2、本病总因血脉瘀滞而成,辨证时当分清寒热虚实。初起时多实多热,瘤色赤,患处肿胀有热感,为火热血实气盛之象;病久多虚多寒,瘤色紫暗,乃寒凝血瘀之象。阳虚生外寒,故畏寒,病久入络则疼痛,病发于阴故疼痛入夜更甚。治疗以活血行瘀为原则。

9 血瘤的治疗

血瘤治宜凉血养血,滋阴抑火[2]。用芩连二母丸化裁,相当于血管瘤[2]

9.1 辨证治疗

9.1.1 心火妄动

血瘤·心火妄动证(blood tumor with pattern of frenetic stirring of heart fire)是指心火妄动,以瘤体色泽鲜红,按之灼热,伴烦躁不安,易口舌生疮,面赤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2]

9.1.1.1 症状

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质软色红,指压褪色,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9.1.1.2 辨证分析

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结聚成形,故成本病,质软色红。

9.1.1.3 治法

凉血活血,抑火滋阴。

9.1.1.4 方药治疗

芩连二母丸。

9.1.2 血热瘀滞

9.1.2.1 症状

初起或瘤体色红,或肿胀,或患处有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9.1.2.2 治法

凉血活血,滋阴抑火。

9.1.2.3 方药治疗

1、主方:芩连二母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生地黄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地骨皮12克,侧柏叶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芩连二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灯芯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 丹参地鳖方(颜德馨验方)处方:紫丹参12克,生牡蛎30克,泽兰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山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地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疼痛较甚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水煎,头2汁内服、第3汁外熏,每日1剂。适用于静脉性血管瘤。

(2) 五灵脂消瘤方(袁金生验方)处方:生黄芪45克,桂枝15克,桃仁12克,干姜15克,防风15克,叁棱9克,莪术9克,五灵脂15克,云苓13克,泽泻9克,炒白术24克,知母15克,生姜30克,附片12克,制草乌12克,当归9克,大枣5枚,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3) 九香虫外涂方(潘大理等《中医杂志》1987.1)处方:活九香虫若干只,将虫盛于瓶中备用。用时用一镊子夹住九香虫前半部,另用一镊子夹住虫体尾部,挤出腹腔内空物,涂于血管瘤上。视瘤体大小用药,以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

9.1.3 寒凝血瘀

9.1.3.1 症状

病久,或瘤皮紫暗,或兼见畏寒,疼痛入夜更甚。

9.1.3.2 治法

温经补气,活血行瘀。

9.1.3.3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大枣12克,黄芪30克,叁棱9克,莪术9克,桂枝9克,干姜9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十二温经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热瘀滞证单方验方。

9.1.4 肾伏郁火

血瘤·肾伏郁火证(blood tumor with pattern of stagnated fire hidden in kidney)是指肾伏郁火,以血瘤生来具有,多见于颜面、颈部,瘤体表面灼热明显,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发育迟缓,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2]

9.1.5 肝经火旺

血瘤·肝经火旺证(blood tumor with pattern of effulgent fire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火旺,以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舌苔微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2]

9.1.6 脾失统摄

血瘤·脾失统摄证(blood tumo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and manage)是指脾失统摄,以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细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2]

9.1.7 气血瘀滞

9.1.7.1 症状

瘤色紫红或暗红,呈斑片状或隆起,甚或呈结节状、疣状。

9.1.7.2 辨证分析

血运失常,气血纵横,脉络交错,气滞血瘀,凝聚成形,故瘤色紫红或暗红,呈结节状或疣状隆起。

9.1.7.3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9.1.7.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

9.2 外治法

1、瘤体不大者,可以针穿刺抽出血液,压迫止血后,外敷清凉膏,并加压包扎固定,可使瘤体消失。

2、初起而表浅者,可用银锈散外搽,使其堕落。

3、根蒂细者,可手术切除,并即用银烙匙烧红烙之,有止血不溃,不再生之效。复发者仍依前法,或结扎处理亦可。

4、也可用消痔灵注射液行瘤体内注射,使其硬化脱落,操作方法:在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后,以消痔灵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比例混合(如普鲁卡因皮试阳性者可改用利多卡因),抽入5~10毫升注射器内,以5号细长针头注射。先将针头缓缓退出,退至皮肤处再注射少量药液,以减少瘤体因内压增高起为止;然后将针头缓缓退出,退至皮肤处再注射少量药液,以减少瘤体因内压增高后的针孔渗血。拔出针头时,如有渗血者用消毒纱布包扎。隔1周后如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与1%普鲁卡因以2:1比例,依前法再注射。一般小的注射1~2次即可,较大者需注射4~5次。

5、瘤体擦破,血流不止者,可用桃花散外敷,并加压包扎止血。

6、感染时按一般溃疡处理。

7、必要时手术切除瘤体。

9.3 其他疗法

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每次用药液3—6mL。隔l周可反复注射。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10 血瘤患者日常保健

隆起于皮面的血瘤,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局部擦伤。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3.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