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uè huì
2 英文参考
Géshū BL17[中国针灸学词典]
a point where blood assemb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lood convergenc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会为八会穴之一[1][2]。指膈俞穴[2]。出自《难经·四十五难》。《难经·四十五难》:“血会膈俞。”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3]。膈俞穴位于居心俞和肝俞之间[1]。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会,故名[1]。凡血病,皆可酌情取用[1]。
穴位 | 膈俞 | ||
汉语拼音 | Geshu | ||
罗马拼音 | Keshu | ||
美国英译名 | Diaphragm Locu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17 | |
日本 | 17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17 | |
富耶氏 | V17 | ||
德国 | B17 | ||
英国 | B17 | ||
美国 | BI17 |
膈俞为经穴名[4](Géshù[3]BL17)。代号BL17[5]。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4]。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5][4][3]。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4]。
4 标准定位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八会穴之血会[3]。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4]。俯伏或俯卧取穴[4]。
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 取法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4]。俯伏或俯卧取穴[4]。
6 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7 特异性
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8 功效与作用
9 主治病症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4]。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4]。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5]。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10 刺灸法
10.1 刺法
斜刺0.3~0.5寸[5]。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10.2 灸法
可灸[4]。
11 配伍
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多言。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13 临床研究
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4]。
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4]。
糖尿病: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青光眼: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偏头痛 :三棱针点刺膈俞,然后拔罐放血,治疗38例,有很好疗效。
1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6.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8.
古籍中的血会
-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十七、八会刺穴
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
- 《古本难经阐注》:正文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椎。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
- 《难经集注》:卷之四
。虞曰。绝骨、乃阳辅穴也。亦足少阳之脉气所出也。血会鬲俞。丁曰。血会鬲俞、穴名也。在第七椎下两旁。同...
- 《难经经释》:卷下
之脉云∶“是主骨”,盖诸髓皆属于骨,故为髓会。)血会膈俞,(膈俞,属足太阳,在项后第七椎下,去脊旁一...
- 《针灸大全》:[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证
冲二穴昆仑二穴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心俞二穴肝俞二穴脾俞二穴肺俞二穴肾俞二穴膈...
- 更多古籍中的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