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血寒月经过少
血寒月经过少 病证名。属月经过少症型之一。多因妇女摄生不慎,寒邪内侵,与血搏结,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经行不畅,所下涩少;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气血化生不足而冲任血少。前者症见经来量少,色黯有块,排出不畅,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治以温经散寒,养血活血,方用艾附暖宫丸;后者经量涩少,色淡质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喜得温热,治宜温经养血,用大营煎加炮姜,甚者加附子。作者:
- 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 病名。亦名月经涩少、月经滞涩、经水否涩、经水涩少、经乍来乍少等。指月经能按时而来,但经血量少于正常,或行经时间过短,量亦过少,甚至点滴一、二日即净。按其原因之不同,有血虚月经过少、血寒月经过少、血瘀月经过少、肾虚月经过少或痰湿月经过少等。详参各条。作者:
- 血寒经迟
血寒经迟 病证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寒经行后期。详该条。作者:
- 血寒
血寒 病证名。亦称血分寒。即血分有寒。症见肢体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女子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当温之。作者:
- 血寒经行后期
血寒经行后期 病证名。经行后期证型之一。亦名血寒经迟。多因经产之时摄生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宫,血为寒滞,运行失常,导致月经后期;亦有素体阳虚,冲任虚寒,气血生化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而月经愆期。前者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绞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形寒畏冷,治宜温经行滞,方用温经汤;后者症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白光)白,头晕气短,腰酸乏力等,治宜温经养血,方用大
- 病例分析:不排卵阳虚血寒型不孕
3岁结婚后笫二个月经周期错后10天,迄今已三年未孕。带经期常为10天左右。月经初行1~4天时色如酱,以后始转黯红而不鲜,有时有块,少腹冷,腰空痛,平时手足冷。妇检:子宫后倾,经期取子宫内膜病检为增殖期。始发现不排卵辨证:患者面色无华,,营养中等,舌质较淡无苔,脉沉细虚弦,右尺独显微涩,证属阳虚血寒。主诊:助肾补阳,温经活血,激发排卵机能。“生物基因四联导入疗法”二个月治疗后来院检查排卵正常。作者:
- 肾虚月经过少
肾虚月经过少 病证名。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能按时充盈,或后天伤肾,肾精衰少,无精化血,精血不足,血海不盈以致月经素少或渐少,色黯红,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宜补肾养血,用当归地黄饮加黄芪。作者:
- 月经过少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月经过少的中医药治疗近况(pdf) 月经过少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性腺功能低下及人工流产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同时并见,如不及时调治,可发展为闭经、不孕,故及早治疗本病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生育能力、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月经
- 何谓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则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量过少”、“经少”等。如果偶而一次经量减少,或绝经期妇女出现渐次减少,可不作病论。作者:不明
- 痰湿月经过少
痰湿月经过少 病证名。多因素体肥胖或嗜食厚味,以致躯脂过剩,痰湿内生,痰湿阻遏经隧,冲任血行涩滞,症见经行量少,色淡质稀,并兼见日常带下量多,面色(白光)白,头晕心悸,下肢轻度浮肿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用苍附导痰丸,或用二陈汤合芎归汤。作者:
- 月经过少、过频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会影响怀孕吗?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每次行经的天数短于2~3天,月经量少,仅需少量或甚至不用月经垫,经血呈暗紫色或粉色。 引起月经过少的原因有:①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多由于精神因素,全身疾病或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抑制了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导致月经过少,也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引起。②某些妇科疾病,是引起月经过少的常见原因,如子宫内膜结核破坏了部分或全部子宫内膜而致月经过少甚至闭经。③刮宫手术:由于机械性损
- 血瘀月经过少
血瘀月经过少 病证名。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瘀血内停,冲任胞脉受阻,血行滞涩而月经量少。瘀血因寒凝者,经行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凉痛甚于胀,喜温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或过期饮;瘀血因于气滞者,症见经血量少,色紫有块,少腹胀甚于痛,排气后胀痛较减,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七制香附丸等。作者:
- 血虚月经过少
血虚月经过少 病证名。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阴血不足,或脾虚不能腐熟水谷以生血,血海空虚,而致月经量少,或点滴一二天便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小腹空痛等。治宜益气补血,兼滋化源。方用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人参、山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养荣汤等。作者:
- 自拟调经汤治疗育龄期妇女月经过少96例
月经过少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之一,尤其近几年发病率增加,且病人有年轻化趋势,自2004年4月~2006年4月,笔者用自拟调经汤治疗月经过少9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6例均系门诊病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4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近2年,其中人流术后16例,药流后22例,余为精神紧张、抑郁、过度劳累及不明原因。临床症状:月经周期未变,经期1~2天,量明显
- 柴胡疏肝散治月经过少
,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枳壳、香附可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故服后肝气调达,血脉通畅。加入川断、狗脊,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致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天津市名老中医马元起结合其
- 献血后诱发月经过少1例
血量明显增多,腹痛亦消失。几天后患者又来诊,食可,但仍觉乏力、喜睡、总想躺着,以上方为基础加黄芪50g,红枣数个,桂圆肉10g,嘱患者再配以豆浆后月经正常,精神好转,随访18个月至今无不适。2讨论月经过少,临床颇为常见,其因不外乎血枯与血滞。前者属虚后者属实,该患者本身就有中气不足,脾虚气弱,不能摄血,血从下溢,再加上献血后诱使血海空虚,无血可下,血量少,治疗重在益气健脾,脾为统血之脏,脾旺则水谷
- 第六节月经过少
少于既往,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炎症或刮宫过深等引起的月经过少。月经过少伴月经后期者,可发展为闭经。本病属器质性病变者,病程较长,疗效较差。[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而致。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和血瘀。一、肾虚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久病,损
-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血少精亏,无以充盈血海;实者为瘀血痰湿阻滞,经血不得畅行。 (1)血虚:素体血虚,或久病大病耗伤阴血;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气血化源不足,以致血虚不能充盈胞脉而致。 (2)精亏: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精,不能充养胞脉,血海空虚而经来量少。 (3)瘀血:忧思恚怒,气机不利,气滞碍血畅行,致使瘀血为患;或寒邪客于胞宫,血被寒凝,形成瘀血,瘀血阻滞,
- 月经过少应如何采取简易治疗方法?
①妇科养荣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②女宝片,每服4片,日服3次(适用于血虚者)。 ③子鹿膏,每服50克,日服2次(适用于肾虚精亏者)。 ④妇珍片,每服4片,日服3次。 ⑤调经化瘀丸,每服3克,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血瘀阻滞者)。 ⑥艾附暖宫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寒湿凝滞者)。 ⑦六君子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痰湿阻滞,脾气不足者)。 (2)简便验方
-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血寒经迟(八)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至若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或至血逆,或为疼痛,是又寒滞之证,非血寒经迟之谓也,当详辨之。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
-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血寒经迟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至若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或至血逆,或为疼痛,是又寒滞之证,非血寒经迟之谓也。当详辨也。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色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
-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血寒经迟(八)
五物煎(新因三)乌鸡煎丸(妇一四二)增损四物汤(妇百十)四神散(妇七五)《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公元1640年
- 《妇人规》:[上卷经脉类]血寒论外方
五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血虚凝滞,蓄积不行,小腹痛急,产难经滞,及痘疮血虚寒滞等证,神效。此即四物汤加肉桂也。当归(三、五、七钱)熟地(三、四钱)芍药(二钱酒炒)川芎(一钱)肉桂(一、二、三钱)水一钟半煎服。兼胃寒或呕恶者,加干姜炮用;水道不利,加泽泻或猪苓;气滞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乌药;阴虚疝痛者,加小茴香;血瘀不行,脐下如覆杯,渐成积块者,加桃仁或酒炒红花。痘疮,血虚寒胜,
- 月水滞涩
月水滞涩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即月经过少。详该条。作者:
- 经水涩少
经水涩少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即月经过少。详该条。作者:
- 月经涩少
月经涩少 病证名。出《女科指掌·调经门》。指月经过少。详该条。作者:
- 经行后期
经行后期 病名。亦名月经落后、经水后期、经迟、过期经行等。指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推迟一周以上。多因血虚、血寒、肾虚、气滞和血瘀等所致。可分别参见血虚经行后期、血寒经行后期、肾虚经行后期、气滞经行后期和血瘀经行后期等条。作者:
- 经量
经量 指一次月经经期内排出的血量。一般总量约50-100毫升左右。由于体质、年龄、地区、气候和生活条件等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如有病理变化,血量过多或过少,均属病态。可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条。作者:
- 瘦人经水来少
瘦人经水来少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身体瘦弱而月经量少。多因女子气血俱虚,故形体消瘦,精血不足,血海不满或满溢不多,故经水来少。治宜气血并补,方用四物汤加人参汤。参见月经过少条。作者:
- 月经滞涩
月经滞涩 病证名。指经行滞涩不爽,经量较少。多因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通”篇:“治妇人月经滞涩”,治宜“调顺荣气,姜黄散方(姜黄半两、丁香半两、当归炒一两、芍药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二)。”参见经行后期、月经过少条。作者:
- 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 针灸治则之一。出《灵枢·经脉》。《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用灸法以温经散寒。《灵枢·官能》:“经陷下者,火则当之。”意义相同。作者:
- 经来成块
经来成块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气滞血瘀或血寒凝泣,以致行经时多含血块。血瘀者,症见小腹痛不可忍而拒按,宜化瘀调经,用延胡索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共为细面,每服10克,酒调服;若寒凝者,症见经来成块,色暗黑无块,小腹胀痛,口唇麻木,宜温经散寒,用内补当归丸。作者:
- 血瘀痛经
血瘀痛经 病证名。痛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所伤,致使血寒而凝,或气滞血瘀,瘀血内阻冲任胞脉,不通则痛。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逐瘀汤、琥珀散。作者:
- 服避孕药会导致经量减少或闭经吗?
妇女服用避孕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或渐至闭经不行,称为“服避孕药后月经过少”或“服避孕药后闭经”。由于二者的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一并介绍。 本病是由于素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房劳损伤,多次流产,产后哺乳过久等致气血虚损。服用避孕药后,干扰了脏腑、冲任的生理功能,致使精血益虚,胞脉失养,血海不能满盈,故而出现月经过少或经闭不行。作者:不明
- 经水后期十六
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本於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迅阖,诸经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则成不足。治法宜於补中温散之,不得曰后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温经摄血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 白芍(一两,酒炒) 川芎(五钱,
- 《伤寒悬解》:[卷一脉法上编]脉法二十五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之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温气外泄而发热卫为气气微则心内空虚而若饥然阳虚气滞胃口痞满虽饥而不能食也《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
- 复方炔诺孕酮二号片
由口服长效雌激素快雌醚和孕激素炔诺孕酮配伍组成,具有长效排卵抑制作用,服药一次可避孕28天,临床用作长效口服避孕药。如果增加氯地孕酮组成新的“三合一炔雌醚片”,不仅可以克服复方炔诺孕酮二号片产生的月经过少和闭经,又可克服复方氯地孕酮片产生的月经过多,是一种较好的长效口服避孕药。用法用量口服:于月经第5天口服1片,第25天服第二片,以后每隔28天服1片。为保证避孕效果,服药开始3个月,每次服药时须加
- 月经不调
方》卷四:“月经不调”篇。又有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名。《妇科玉尺》:“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但现月经不调则泛指月经的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的异常。常见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详参上述词条。作者:
- 女性多毛仅见于多囊卵巢患者吗?
生活中某些妇女若在不希望长毛的部位,如上唇、颊旁、颌等处出现大而粗的毛发,我们称之为“妇女多毛症“。此病由雄性激素引起,多毛症的严重度和广泛度取决于雄性激素的含量和毛囊对雄性激素的反应能力。因此女性多毛不只见于多囊卵巢患者(多毛主要发生于面部、乳房和腹部,但无男性化表现,常伴有闭经或月经过少、不育、肥胖和肿大的多囊卵巢),凡一切引起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的疾病均可造成妇女多毛症。作者:不明
- 炔雌醇
0μg。功用作用为口服有效的强效雌激素,其活性为雌二醇的7~8倍、己烯雌酚的20倍。口服吸收好,经1~2小时血浓度达峰值,t1/26~14小时。生物利用度40%~50%。临床用于月经紊乱,如闭经、月经过少、功能性子宫出血、绝经期综合征,子宫发育不全,前列腺癌等。与孕激素配伍,对抑制排卵有协同作用,增强避孕效果,为口服避孕药中最常用的雌激素。用法用量口服:用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1次0.02~0.0
- 肝硬化患者有哪些内分泌失调表现?
活减少及雌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雌激素增多,同时也抑制了雄性激素的产生;有些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以下内分泌失调表现: (1)男性患者乳房肿大、阴毛稀少; (2)女性病人月经过少和闭经、不孕; (3)皮肤毛细动脉扩张、充血而形成蜘蛛痣和肝掌; (4)性欲减退、生殖功能下降;男女均可发生。男性睾丸萎缩、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女性表现为无排卵周期发生率增高或不孕症。 (5
- 何谓经期过短,病因病机是什么?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不足两天者,谓之“经期过短”。本病常与月经过少同时出现,有的经量并不很少,只是行经日期过短,也可参照调理。经期过短多由于冲任气血不足,或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而致。 (1)血虚:素体血虚,或久病大病之后,耗损阴血,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气血生化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致经期过短。 (2)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禀赋素弱,或肾气亏虚,或肾精暗耗,以致冲任失养,血海不盈而致经期
- 月经病
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有经来色淡、经来色紫、经来如黄泥水、月经来如胆水等;经质异常的如经来成块、经来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经的有经闭;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痛经、崩漏、逆经、经行吐衄、经
- 活血通经
活血通经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理血法。用活血的药物治疗妇女病理性经闭的方法。临床上需辨证论治,以活血通经药物为主,针对不同病因灵活用药。如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气滞加行气药,肝郁加疏肝药,肝肾虚加补肝肾药。血寒加温里药,血热加清热药等。常用活血通经药有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当归、牛膝等。作者:
- 第六节 论经闭因积冷结气
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证,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分耗也),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病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左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冲,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是厥颠,或有忧惨,悲伤多瞋,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
- 四物汤
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和血,川芎活血,芍药敛血,地黄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荣气安行经邃,若血虚,加参?,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随宜加减,则不拘于四物矣,如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淜脱,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卒,能
- 濒湖脉学-迟
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黎氏曰:迟
- 腿痛
腿痛 证名。指腿部疼痛(包括肌肉、筋脉和关节)《张氏医通·腿痛》:“腿痛亦属六经。……痛有血虚、血寒、寒湿、风湿、湿热流注、阴虚阳虚、肾虚风袭之殊。”因于寒者,腿痛较轻,或麻或肿,畏寒喜暖,当予温散,用白术附子汤、舒筋三圣散等方;因于湿热者,腿痛或上或下,或红肿,或热,小便黄赤,亦清热化湿,用当归拈痛汤等方;湿痰流注于经络者,症见腰胁有块,两腿交替疼痛,痛无定处,泛恶眩晕等,宜燥湿化痰,用二陈汤
- 月经不调的针灸疗法
,周期缩短,疲乏心悸气短,下腹空而重着感,舌淡苔薄,脉弱。二)用经后期1、血虚型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延迟,月经量少色淡,下腹空痛,消瘦,面色萎黄,肌肤不荣,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红少苔,脉细弱。2、血寒型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下腹掣痛,得温稍减,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3、气滞型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红,下腹胀痛,情绪抑郁,胸闷,呃逆,胸胁及乳房发胀,苔薄白,脉弦。三)月经先
- 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四十六
血乎!夫血只能荫胎,而胎中之荫血,必赖气以卫之,气虚下陷,则荫胎之血亦随气而陷矣。然则气虚下陷,而血未尝虚,似不应与气同陷也。不知气乃血之卫,血赖气以固,气虚则血无凭依,无凭依必燥急,燥急必生邪热;血寒则静,血热则动,动则外出而莫能遏,又安得不下流乎!倘气不虚而血热,则必大崩,而不止些微之漏矣。治法宜补其气之不足,而泄其火之有余,则血不必止而自无不止矣。方用助气补漏汤。 人参(一两)
- 脉要论第十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