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手术的麻醉

目录

1 拼音

xuè guǎn wài kē shǒu shù de má zuì

2 注解

3 血管手术的特点和术前准备

1、病理改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人,40%-80%合并冠心病,术后早期因心梗死亡者占总死亡的1/2。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周身性动脉硬化所致的器官功能异常。

2、手术对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干扰显著,并对机体及重要脏器有严重损害。

3、正确评价心功能,因心功能与对手术的耐受性差直接相关。应常规监测ecg和超声心动图,必要时作运动负荷试验、holter或冠脉造影。

4、治疗并存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

5、保护肾功能:术前晚适当输液,可缓解因造影剂的肾毒性及利尿引起的脱水。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4.1 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脑缺血。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改变。

2、动脉粥样硬化及涉及到其它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内动脉。

3、常有器官缺血的症状,如脑缺血、心绞痛等。

4、常并存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其症状与局部压迫或体位相关。

5、并存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

4.2 麻醉处理

1、术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应持续到手术当天。

2、术前药选用小量、短效镇静药,以便术后早期对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的判断。

3、局部麻醉:

(1)能合作者,并能耐受手术所采取的体位者,可选用局麻。

(2)局麻时病人清醒,可连续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3)一般行颈神经丛阻滞,浅丛或深丛。

4、全身麻醉:

(1)适用于不合作或不能耐受手术体位者,及手术复杂者。

(2)可控制呼吸,保证供氧,并能降低脑代谢。

(3)麻醉诱导应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太大,维持适当脑灌注压。常用n2o-麻醉性镇能药-肌松药维持-较浅麻醉,有利于在阻断颈动脉时监测和比较eeg变化。

5、术中监测:ecg、血压、尿量、etco2、ecg及颈动脉阻断时间。

6、术中管理:

(1)维持血压在正常偏高水平,以利于增加脑灌注。避免paco2过低或过高而导致脑血管收缩或扩张。

(2)手术牵拉或刺激颈动脉窦时,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边缓和血压突然降低。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手术刺激,并静注阿托品。在颈动脉窦周围以局麻药封闭可以预防其发生。

(3)阻断颈动脉:

①阻断前,静注肝素5000u。

②阻断期间应将血压维持在偏高水平,以增加脑灌注。

③监测eeg,如有改变表明需路分流或放置血管内支架。

(4)开放颈动脉时,可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6、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拔气管插管时应避免躁动或挣扎,并立即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由低灌流或栓塞引起。轻者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应立即再次手术。

(3)转运期间应监测血压和spo2,并在恢复室观察24小时。定期检查并比较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维持循环稳定,避免术后出血。

5 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

5.1 特点

1、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切除术:涉及到主动脉及其分支,可导致远端器官缺血、破裂或完全无血流。95%病例发生在肾动脉以下,手术死亡率在2%以下,而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为70%-80%。

2、肾动脉以上腹主动脉瘤切除术,需在肾动脉上不同部位阻断主动脉。大量失血的可能性大;对肾灌注及肾功能的影响大;阻断高于腹腔和肠系膜上动脉,可导致内脏缺血和严重酸中毒。

5.2 监测

1、常规监测:ecg、动脉压、cvp和尿量。

2、术前有心功能障碍或心肌缺血者,应监测pap、pcwp。

3、有创监测应在全麻诱导前放置,并测定基础值。

5.3 麻醉处理

1、一般以硬膜外阻滞为主,或复合浅全麻。可减少全麻药用量;术后清醒快,可早拔管;并可用于术后镇痛。

2、诱导:先行硬膜外置管,待全麻诱导插管后,再经硬膜外管分次小量给药。全麻诱导应平稳,给药速度应慢。预期术后立即拔管者,芬太尼用量不超过5μg/kg。

3、维持:可由硬膜外间断或持续注入2%利多卡因,或0.1%丁哌卡因+芬太尼10μg/ml。全麻以n2o-肌松药-吸入麻醉药维持。

5.4 术中管理

1、主动脉阻断:

(1)阻断前静注肝素(5000u)。对心功能正常者,多能耐受主动脉阻断引起的后负荷增加;而左室功能障碍者,可出现pcwp升高、co降低和(或)心肌缺血。可以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降低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如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者,可充分发挥后者的作用。

(2)较长时间阻断主动脉可引起外周缺血和无氧代谢产物的蓄积,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因此,血管内容量应维持在正常偏高水平,以代偿开放主动脉时外周阻力的降低。

2、开放主动脉:

(1)可引起动、静脉的扩张,导致血压降低;无氧代谢产物的洗出可产生负性心肌力作用。

(2)处理:减浅麻醉,停用血管扩张药,补充容量,应用血管收缩药,或控制性缓慢开放。

(3)下肢再灌注后可引起充血、无氧代谢产物的洗出和全身性酸中毒。酸中毒的程度与阻断时间直接相关。一般可不用碳酸氢钠,或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纠正。

(4)当确定远端灌注良好后,可给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作用。

3、术中输液:

(1)体液丢失:失血,第三间隙形成,不显性失水增加。

(2)以晶体液补充容量,10-15ml/kg.h。

(3)胶体液常用于失血量较大者,或因肾或(和)肺功能的问题,不能耐受输入大量晶体液者。

(4)维持hct在30%以上;失血量大于2000ml者,应注意凝血问题,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和钙剂。

(5)准备自家输血。

4、保护肾功能:

(1)肾衰的发生率约为1%-2%,肾动脉粥样硬化者的发生率更高。

(2)在肾动脉以下阻断时肾皮质血流和尿量的减少,可能与微循环栓塞、微血栓形成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有关。

(3)适当补液和维持尿量可减少急性肾衰的发生率。如尿量小于1ml/kg.h,主动脉阻断前可给甘露醇或速尿。在阻断期间尿量减少,可重复给利尿药,或小剂量多巴胺(1-5μg/kg.min)。

(五)多数病例可在手术结束后拔气管插管。如循环、呼吸不稳定,有再出血的可能,体温低于33℃,应保留插管。并处理术后高血压,心动过速,疼痛和寒战。

6 胸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

6.1 特点

1、气道因受压而移位及损伤,可引起肺不张,喉返神经受损引起声带麻痹,气管插管和通气困难。

2、咯血:因动脉瘤侵犯周围的细支气管所致。

3、食道受压引起吞咽困难,增加了误吸入的危险性。

4、动脉和中心静脉受压及扭曲,动脉搏动不对称,静脉穿刺和置管困难。动脉测压应于右侧桡动脉置管,因为阻断主动脉时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

5、因动脉瘤破裂或漏出,可引起血胸和纵隔移位,导致呼吸和循环障碍。

6、因手术时必须阻断主动脉,可引起肾脏、内脏、脊髓及肢体缺血性损害。因此,术中应用低温或左心转流,或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也可作外分流术以保证远端器官组织的供血。

6.2 监测

1、常规监测:ecg、右侧桡动脉压、cvp和尿量。

2、术前有心功能障碍或心肌缺血者,应监测pap、pcwp。

3、手术时间较长者,应监测脑脊液压,必要时可通过降低脑脊液以增加脊髓的灌注。

6.3 麻醉处理

1、以全麻为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调整,减少全麻用药及术后镇痛。

2、全麻诱导同上,选用速效及短效肌松药。

3、应用双腔气管导管既有利于手术操作,又可使开胸侧肺免受术中损伤。

4、麻醉维持同上。

6.4 术中管理

1、主动脉阻断:

(1)阻断前可放出脑脊液20ml,以降低脑脊液压力,并维持在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

(2)阻断时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可以镇痛药、硬膜外阻滞或硝普钠治疗。

(3)保护肾功能:除上述处理外,可由肾动脉灌注冰生理盐水。

2、开放主动脉时,svr及动脉血压均显著下降,co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应于开放前在cvp或pcwp指导下适当扩容。开放后应迅速补充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或/(和)正性肌力药使血压恢复。

3、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并根据监测结果纠正酸中毒。

6.5 术后

宜保留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直至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硬膜外导管用于术后镇痛。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