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目录

1 拼音

xuàn yūn

2 英文参考

vertig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ertig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zziness[朗道汉英字典]

reel[朗道汉英字典]

spin[朗道汉英字典]

swim[朗道汉英字典]

vertigo[朗道汉英字典]

whirl[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眩晕

眩晕(vertigo[1][2])为病名[3]。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4]、眩运、头旋眼花[4]。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即眼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4][5]。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5]。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5]。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5]。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5]

针灸治疗眩晕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应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6]

眩晕发作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作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或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穴,使头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即可减轻。

3.1 古人论述

《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

《证治汇补·眩晕章》:“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眩晕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以及《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指导着临床实践。[6]

3.2 眩晕的症状

病人自觉头昏眼花、视物旋转、难以坐立为主证[6]

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者属虚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6]。轻者闭目自止[6]。重者旋转不定,伴恶心或呕吐、汗出等症[6]

眩晕患者可见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肝阳上亢者兼见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者兼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肾精亏损者兼见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气血虚弱者兼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脉细。

3.3 眩晕的病因病机

《东医宝鉴·外形篇》:“眩晕,有风,有热,有痰,有气,有虚,有湿。”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6]。如刘河间主风火[6]。《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主痰[6]。《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主虚[6]。《景岳全书·杂证谟》:“无虚不能作眩。”

眩晕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6]

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6]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为“神明之府”,所以肾虚精亏,气血亏虚不能上奉,髓海不足;肝风内动,肝阳上扰;痰浊阻滞,阳气不升等均会影响于脑,而产生眩晕[7]。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7]。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7]。眩晕的病因大体归纳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但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7]。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因阴损及阳,可转为阴阳俱虚之证[7]。又如痰湿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为患[7]。失血过多每使气随血脱,出现气血二亏的眩晕[7]

3.3.1 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7]。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3.3.2 气血亏虚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7]。《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所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证治汇补·眩晕》:“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说明气血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3.3.3 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7]。《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3.3.4 痰湿中阻

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7]。《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3.4 眩晕的分类

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眩晕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7]

3.5 类证鉴别

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二者对比,头痛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在辨证方面头痛偏于实证者为多,而眩晕则以虚证为主。如头晕伴有头痛,可参考头痛证治。[7]

3.6 眩晕的辨证治疗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病情有轻有重[7]。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7]。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所见,眩晕可归纳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几个类型,其中以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较为多见[7]。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7]。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挟痰浊等证[7]。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7]。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7]

3.6.1 外感

3.6.1.1 外感风寒眩晕

眩晕·外感风寒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wind-cold[7])又称外感风寒眩晕,是指感受风寒外邪,以头痛,身痛,身热,时时眩晕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7]

3.6.1.2 外感暑湿眩晕

眩晕·外感暑湿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summerheat-damp[7])又称外感暑湿眩晕,是指暑令感受湿邪,以身热,微恶风寒,头晕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7]

3.6.1.3 外感燥火眩晕

眩晕·外感燥火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dryness-fire[7])又称外感燥火眩晕,是指感受燥火之邪,以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晕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7]

3.6.2 内伤

3.6.2.1 肝阳上亢
3.6.2.1.1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7]

3.6.2.1.2 证候分析

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如脉弦细数,则为肝肾阴虚内热之象。[7]

3.6.2.1.3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7]

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本方重在平肝熄风,对肝阳旺盛所致的眩晕、头痛疗效很好。如肝火过盛可加龙胆草、菊花、丹皮等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备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青黛、芦荟、木香、麝香以泄肝通腑。如眩晕急剧,泛泛欲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𥆧,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再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中年以上并应注意是否有中风的可能,宜及时治疗,甚为重要。[7]

如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则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宜用育阴潜阳法,可用大定风珠[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本方适应于肝肾阴分大亏,风阳翕张,眩晕较甚者,药后诸证减轻,平时早晚可服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已、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以滋肾养肝,巩固疗效。[7]

3.6.2.1.4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取风池、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之阳,肝俞平肝潜阳,肾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随证配穴:耳鸣-翳风,头胀痛-太阳。

操作:毫针刺,风池、肝俞、行间、侠溪泻法,肾俞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二:

[7]

治法:平肝潜阳,清泻肝胆。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肝俞、行间、风池、侠溪。

随证配穴:失眠多梦甚者,加神门、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风池、行间、侠溪疏泄肝胆之热。肝俞潜降肝阳。

3.6.2.1.5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方一:

[7]

选穴:肝、胆、高血压点、目1、目2;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肝阳上亢-肝、胆。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6.2.1.6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肝阳上扰取三阴交、肝俞、胆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穴各0.3ml,左右交替,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7]

3.6.2.1.7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推拿疗法

选穴:心俞、肝俞、肾俞、命门、曲池、三阴交、桥弓[8]

操作方法:术者取站立位或弓步。沉肩,肘关节微屈,腕部略背伸,以全掌着力,按放于治疗部位,以肩关节发力,通过肘关节屈伸带动前臂、腕,使全掌在治疗部位,即心俞、肝俞、肾俞、命门等穴位做单方向直线擦拭。加力时,可以用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按于掌背上协同用力。用拇指与食、中2指,将曲池穴部位夹持、提起,并同时揉捏,动作要轻柔。按揉三阴交,推桥弓,以拇指桡侧面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4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扶持固定,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做短距离的单方向直线擦拭,左右各10~20遍。[8]

3.6.2.1.8 注意事项

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的眩晕,如肝阳亢逆,化为肝风,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发展为中风的可能。故及时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之人,尤为重要。[8]

3.6.2.2 气血亏虚
3.6.2.2.1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8]

3.6.2.2.2 证候分析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8]

3.6.2.2.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8]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为主方。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如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另冲服)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其出血病因而治之。[8]

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8]

3.6.2.2.4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义: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方二:

[8]

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随证配穴:气短自汗者,加膻中、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可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培补元气。

3.6.2.2.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方一:

[8]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脾、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6.2.2.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心脾两虚取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8]

3.6.2.2.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9]

选穴:百会、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3.6.2.2.8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推拿疗法

选穴:中脘、血海、足三里、心俞、脾俞、胃俞[9]

操作方法:推中脘,摩腹,操作者沉肩,肘关节微屈,腕部略背伸,以全掌着力,按放于治疗部位,以肩关节发力,通过肘关节屈伸带动前臂、腕,使全掌在治疗部位,即中脘穴位做单方向直线擦拭。操作者用手掌面着力于腹部,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行平移摩擦。按揉血海、足三里。推心俞、脾俞、胃俞,张掌,拇指按放在脾俞穴,作揉按活动。两拇指按放在胃俞穴,用指端作按揉活动3~5分钟。[9]

3.6.2.3 肝肾阴虚
3.6.2.3.1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或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或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9]

3.6.2.3.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髓海不足,则眩晕久发不已。肝阴不足,不能荣养于目,则视力减退。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阴虚则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3.6.2.3.3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9]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神门、照海。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者,加内关、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肝俞与太冲以滋阴潜阳。肾俞与太溪益肾滋阴,使髓海得充。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烦。照海通阴维,善治口干。

3.6.2.3.4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肝肾不足取肝俞、肾俞、悬钟,注入维生素B12,每穴0.3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9]

3.6.2.3.5 肝肾阴虚型眩晕的推拿疗法

选穴:大椎、翳风、肾俞、命门、大肠俞、承山[9]

操作方法:推大椎,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以周期性地肘关节屈伸,带动前臂与腕关节做内、外摆动以及拇指关节屈伸。按揉翳风。以大拇指罗纹面置于穴位上,其他4指固定于脸侧,拇指边揉边按于操作部位。点按肾俞、命门,两手张掌,4指放在两腰处,两手拇指伸直,分别置于左右两侧肾俞穴,力量集中于指端,同时着力,并略向上斜点,连续对点3次。再以相同的操作方法施术于双侧命门穴。按揉大肠俞,操作者用掌根着力于受术穴区,先轻渐重、由浅入深地向下按压,同时做或左或右地小幅度回旋揉动,并带动受术皮肤一起环转,使之产生内摩擦。待得气后,稍作停留再继续按揉3~10秒钟,再逐渐边按揉边由深层返回至浅层,反复操作5~19分钟,拿承山。[9]

3.6.2.4 肾精不足
3.6.2.4.1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9]

3.6.2.4.2 证候分析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萎靡。肾虚则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所以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9]

3.6.2.4.3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9]

可用补肾滋阴宜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填精补髓。若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补肾助阳宜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能益火助阳。但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同时应注意突发中风之可能。[9]

3.6.2.4.4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治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 百会 悬钟 肾俞 太溪

方义 百会属督脉,入络于脑以止眩晕;悬钟为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随证配穴 遗精-关元、三阴交,耳鸣-翳风。

操作 毫针刺,均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6.2.4.5 肾精不足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方一:

[9]

选穴: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肾精亏损-肾、脑。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6.2.5 痰浊中阻
3.6.2.5.1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9]

3.6.2.5.2 证候分析

痰浊蒙蔽清阳,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缓,均为痰浊内蕴所致。[9]

3.6.2.5.3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9]

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本方用二陈汤燥湿祛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而治眩晕,是标本兼顾之法。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以镇逆止呕。若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等芳香和胃。若耳鸣重听,加葱白、郁金、菖蒲以通阳开窍。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者,宜温胆汤[备注]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加黄连、黄芩等苦寒燥湿之品以化痰泄热。[9]

3.6.2.5.4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法: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头维 内关 中脘 丰隆 阴陵泉

方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内关宽胸止呕,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利湿降浊。

随证配穴:胸闷-膻中,纳差-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头维、丰隆、阴陵泉均泻法,内关、中脘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二:

[9]

治法:健脾除浊,化痰调中。

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

随症配穴:腹胀纳差者,加足三里、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阴陵泉、丰隆化痰除湿。中脘、内关可消胸脘之痞满。头维疏调局部气机。

3.6.2.5.5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方一:

[9]

选穴:脾、胃、肺、耳尖。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肾精亏损-肾、脑。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6.2.5.6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痰浊中阻取丰隆、中脘,注射阿托品,每穴0.3ml。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9]

3.6.2.5.7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9]

选穴:中脘、神阙、百会、丰隆、公孙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黄豆大小艾炷施灸,每穴3~5壮,灸至局部红晕稍有辣感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3.6.2.5.8 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的饮食禁忌

痰浊上蒙型患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油腻厚味及动物内脏食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9]。也应避免食辛辣,过用烟酒,以防风阳升散之虞[9]

3.6.2.6 瘀血内阻
3.6.2.6.1 症状

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弦。

3.6.2.6.2 淤血内阻型眩晕的推拿疗法

选穴:中脘、章门、期门、云门[9]

操作方法:揉中脘、章门、期门、云门。操作者站立位或坐位,沉肩、垂肘,以中指端、拇指端、掌或者掌根按压在治疗部位,在肩、肘、前臂与腕关节的协同下,做小幅度的环旋转动,并带动施术处的皮肤一起旋转回环,使之与内层的组织之间产生轻柔缓和的内摩擦。患者膝关节屈曲,拿揉承山。用拇指及其余4指指腹分别放在承山穴两旁的肌肉处,边拿边揉,用力应轻柔缓和,操作5~8遍。[9]

3.7 眩晕的其他疗法

3.7.1 刺灸法

虚证取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为主[9]。耳鸣加听宫;心悸加内关;少寐加神门[9]。实证取中脘、阴陵泉、行间、丰隆、印堂、风池等穴为主[9]。胁胀加阳陵泉;头重如裹加头维[9]

3.7.2 耳针疗法

选穴:取肾、神门、枕、内耳、脑等穴。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9]

3.7.3 头针疗法

选穴:顶中线

方法: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60min。

3.7.4 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参照刺灸法。

方法: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3.7.5 艾灸治疗

3.7.5.1 方一

[9]

取穴:风池、肝俞、肾俞、侠溪、行间、太冲穴。

灸法:每次选3~5个穴位,采用艾炷隔芹菜根灸法,用鲜芹菜根切成0.2cm厚的薄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3.7.5.2 方二

[9]

取穴:百会、中脘、足三里穴。

配穴:痰阻中焦者加中脘、内关穴;气血虚者加脾俞、胃俞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3~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本法适用于痰浊型。

3.7.5.3 方三

[9]

取穴:百会、内关、行间、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穴。配穴:脾俞、肝俞、肾俞、神庭、翳风、丰隆、中脘、关元穴。

灸法:取百会及其他1~3个穴位,采用艾炷直接灸法,先剪去百会穴周围头发,取黄豆大小的艾炷,放在百会穴上,点燃施灸,烧至无烟为止,用厚纸片迅速将艾炷压熄,压力由轻到重,每次灸25~30壮。其他穴位每穴每次灸3~5壮,隔日1次。本法用于治疗内耳性眩晕。

3.7.6 艾灸对症治疗

眩晕常伴有高血压、耳鸣、遗精、失眠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9]

3.7.6.1 高血压

选穴:行间、风池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3.7.6.2 耳鸣遗精

选穴:太溪、三阴交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3.7.6.3 失眠

选穴:神门、内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3.7.7 推拿对症治疗

眩晕的推拿治疗要根据虚补实泻、调整阴阳的原则,在头面、四肢及腰背部施以相应的手法[9]

3.7.7.1 头面及颈部操作

[9]

穴位及部位:太阳、攒竹、鱼腰、印堂、睛明、四白,前额部、眼眶部。

主要手法:抹法、推法、按法、揉法、拿法。

操作方法:按揉太阳、攒竹、鱼腰、印堂、睛明、四白、每穴1~2分钟;推印堂至发际,分推额部、眼眶部,抹太阳至颞侧5~8遍;抹督脉经(项部),拿风池、风府,3~5分钟。

注意事项:头部推拿治疗时,应该固定患者头部,不要使头部晃动,防止头晕加重。

3.7.7.2 腰背部操作

[9]

穴位及部位:肝俞、心俞、肾俞、脾俞、膈俞、背部、腰部。

主要手法:擦法、推法。

操作方法:横擦五脏俞及膈俞,前臂内侧与治疗部位相对,腕掌与5指伸直,以全掌附着在治疗部位,沿着背腰部两侧的五俞穴之间做往返移动摩擦,以透热为度。掌根直推背部膀胱经5~10遍。

3.7.7.3 四肢部操作

[9]

穴位及部位:曲池、神门、阳陵泉、涌泉,上肢屈侧、下肢内侧阴经。

主要手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

操作方法:按揉曲池、神门、阳陵泉,擦涌泉,操作8~10分钟。拿上肢,屈侧力量重,伸侧宜轻。按揉下肢内侧3~5分钟。

3.8 医案

陈×,男,29岁。频发性眩晕、呕吐已3年余,伴有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冷汗等症状。经用电测听器检查和前庭试验诊断为美尼埃综合征。取翳风、风池、内关、足三里、太溪等穴进行针刺治疗。第一阶段每隔1~2日针1次,共14次,在此期间患者仅轻度眩晕2次,休息30日。第二阶段,每隔3~5日针1次,共16次,眩晕未发,所有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未再发作。(针灸学简编)

牛某某,男,54岁,工人,1995年5月7日就诊。患高血压6年,长期服用降血压药而收效不佳,常感头部涨痛,头昏,头重脚轻,头面烘热,下午为甚,耳鸣如蝉,心悸乏力,睡眠多梦易醒,颜面及下肢轻度浮肿,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血压180/108mmHg,采用涌泉、太溪、三阴交、行间、肾俞进行艾条温和灸治,1周后复查血压为139/80mmHg,但患者仍有少许头晕耳鸣,上方基础上加耳门穴,治疗半月后,诸证消除。[9]

李某,男,38岁。眩晕颈痛、视力模糊、恶心、难以入睡近3个月。缘起驾车时与前车相撞,头部碰到车厢上,伤后被当地医院按“脑震荡”治疗未见效。查体可见:颈轴稍侧弯,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受限,强行活动则引起明显疼痛,颈项部肌肉紧张,压痛以枕下部明显。按照寰枢关节错位手法复位后,在颈项部施行拿揉法、左右结构:㨰法,点按肩井、风池、天柱等穴位,施术20分钟,患者感疼痛大为减轻,颈椎活动度改善,后治疗数次而愈。[9]

3.9 眩晕患者日常保健

(1)高血压患者施灸期间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9]

(2)保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过度运动,禁房事[9]。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服药调治。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失控[9]。防止七情内伤[9]

(4)饮食合理搭配,节肥腻酒食,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9]。素体阳盛者,忌食辛燥之品[9]

痰浊上蒙型患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油腻厚味及动物内脏食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9]。也应避免食辛辣,过用烟酒,以防风阳升散之虞[9]

肥胖的人,应饮食清淡,忌食过于油腻、甘甜的食物[9]

(5)对肾精不足者要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9]

(6)眩晕发作时,应在安静的环境下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尤其不可以操作机器[9]

3.10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河间六书·五运主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日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

《医学从众录·眩晕》:“盖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是风升火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黄帝内经素问》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证治汇补·眩晕》:“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直指)”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证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

4 西医·眩晕

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病因较复杂。

眩晕分真性眩晕(前庭系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9]。真性眩晕是疾病的因素使患者定向感觉或平衡感觉障碍引起的一种运动错觉,患者可觉得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和摇晃,站立不稳,或看到周围物体在旋转,发作呈阵发性;假性眩晕表现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发作常呈持续性,也可为阵发性[9]

4.1 病因

引起眩晕的病因有: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脑干脑炎、延髓空洞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等[9]

4.2 诊断

4.2.1 病史提问

1、应着重了解头晕的性质,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倾倒感或视物摇晃不稳: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斜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症状。头昏常为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幻觉,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中毒、代谢性疾病、眼病、贫血等疾患引起。

2、应鉴别眩晕为中枢性或外周性,一般前庭外周性眩晕的植物神经症状明显、眼震多为水平性眼震、无神经系统体征,而中枢性的植物神经症状轻或不明显,多有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的症状。

3、应了解头晕的诱因和伴发症状:耳源性眩晕常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常见于美尼埃病、急性迷路炎、内耳损伤、鼓膜内陷或受压及耳石和前庭终末感受器病变(如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及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壶腹的退行性变等);小脑桥脑角病变伴有Ⅴ、Ⅶ、Ⅸ、Ⅹ脑神经和锥体束等症状;前庭神经元炎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诱因,而无听力改变;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多因头位改变诱发,同时伴有复视、视物变形、头面和肢体麻木感、晕厥、猝倒等症状;眩晕性癫痫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癫痫大发作或其它癫痫症状占位病变、炎症、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所致中枢性眩晕,常伴有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体征。

4.2.2 查体发现

1、神经科方面:除一般的神经系统检查外,特别应注意有无自发性眼震、共济失调、听力障碍、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征。

2、内科方面:应检查有无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有无贫血、全身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

3、耳科方面:应检查外耳道 、鼓膜、中耳、鼻咽部,注意有无盯聍阻塞外耳道,有无胆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症。

4、音叉试验了解听力情况、听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

4.2.3 辅助检查

头颅X线摄片、脑电图、脑血流图、胸片、TCD、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等,对头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疑为颈椎病者需作颈椎正、侧、斜位等X线摄片检查。变温试验、指物偏向、直流电试验、位置试验及眼震电图等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眩晕症的定位定性诊断。

4.3 治疗措施

4.3.1 一般治疗

急性眩晕发作的病人,应静卧,避免光刺激,解除精神紧张。

4.3.2 病因治疗

有明确病因者,应积极对因治疗。

4.3.3 对症治疗

可选用以下药物

①镇静剂和安定剂:鲁米那、地西泮等。

②抗组织胺药物:盐酸异丙嗪、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等。

③止吐剂:氯丙嗪、胃复安等。

④抗胆碱药物:氢溴酸东莨菪碱、阿托品。

⑤血管扩张药物:烟酸、654-2、地巴唑等。

4.3.4 手术治疗

内耳病变听力已丧失而久治不愈者,可行迷路破坏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8.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
  6. ^ [6]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6-98.
  8. ^ [8]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