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悬痈为病证名[1]。有两个义项:1.上腭痈。2.生于会阴穴处的痈。
4 上腭痈·悬痈
悬痈即上腭痈[1]。指指生于上腭,形如紫李的肿物。《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毒生于上腭,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1]。”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上腭痈症见除上腭肿起、疼痛、色红,饮食吞咽均感不适外,或见身发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症[1]。
4.3 治疗
上腭痈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1]。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1]。
5 生于会阴穴处的痈·悬痈
悬痈(Huiyin abscess)是指生于会阴穴处的痈[2]。也称海底漏、骑马漏[1]。证属湿热下注[3]。
5.1 症状
初为会阴处肿胀,疼痛,后破溃流脓,日久成漏;如病变波及泌尿器官,不仅尿液可自漏口流出,甚而尚可影响生育[3]。
5.2 治疗
骑马漏宜挂线或手术治疗[3]。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8.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3.
治疗悬痈的穴位
- 面正
后抢救。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铜人腧穴针...
- 面玉
后抢救。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铜人腧穴针...
- 面王
后抢救。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铜人腧穴针...
- 鼻准
后抢救。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铜人腧穴针...
- 素髎
后抢救。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铜人腧穴针...
- 更多治疗悬痈的穴位
治疗悬痈的方剂
- 制甘草法
名:制甘草汤组成:大甘草1两(切作3节)。主治:悬痈肿痛,或发热,不问肿溃。痈疽。用法用量:以无灰酒...
- 悬痈饮
音:xuányōngyǐn《仙拈集》卷四:方名:悬痈饮组成:大粉草4两(水浸,火炙3次),甘草3两,...
- 粉草膏
法:慢火熬至稠膏,去滓,再煎大稠为度。功能主治:悬痈已成不能消。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热酒化下。摘...
- 盐花散
:盐花1两,白矾(烧令汁尽)1两。主治:喉痈,及悬痈。用法用量:以箸头点在痈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生肌丸
象牙末4两。功效:长肉收功。主治:一切发背疽毒;悬痈不能收口。用法用量:每服100丸,日2服。制备方...
- 更多治疗悬痈的方剂
治疗悬痈的中成药
- 三黄丸
各一两,雄黄五钱,麝香、牛黄各三钱。功能主治:治悬痈红肿,及热毒大痈,杨梅结毒,大毒疼痛等症。用法用...
- 更多治疗悬痈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悬痈
- 《普济方》:[卷六十一咽喉门]咽喉生痈(附论)
麝香(研三分)丹砂(研)腻粉(研)白温酒调下。治悬痈。咽中生息肉。舌肿。(出圣惠方)用羊蹄草煮汁。热...
- 《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三(外科)]悬痈
,(即国老膏。)仍以四物、车前之类而消。一男子患悬痈,肿发热,以龙胆泻肝汤二剂,及制甘草四剂而溃,再...
-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咽喉]乳蛾
将矾研末,入粉、麝,吹喉中。干姜散(《三因》)治悬痈热,卒暴肿大。干姜半夏(汤洗去滑,等分)上为细末...
-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悬痈门主论
漏。陈实功曰∶悬痈生于肾囊之后,肛门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难收功。初起肿痛继即溃脓,总由湿热相火内灼...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三]悬痈肿
论曰,喉咙者,呼吸之道路,气之所上下也,悬痈为音声之关,脏腑有伏热,气上攻冲喉咽,气血壅遏,结于悬痈...
- 更多古籍中的悬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