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枢

目录

1 拼音

xuán shū

2 英文参考

Xuánshū GV5[中国针灸学词典]

xuánsh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悬枢
汉语拼音Xuanshu
罗马拼音Hsuanshu
美国英译名Hanging Pivot
各国代号中国GV5
日本5
法国莫兰特氏VG5
富耶氏IVG5
德国LG5
英国Gv5
美国Go5

悬枢为经穴名(Xuánshū GV5)[1]。出《针灸甲乙经》。《医心方》名悬极俞。属督脉[1]。悬即悬挂,枢即枢纽,此穴在腰部,仰卧时局部悬起,为腰部活动的枢纽,故名悬枢[1]。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肠鸣,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脱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等。

4 悬枢穴的别名

悬极俞(《医心方》),悬柱(《医学入门》)。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6 穴名解

悬即悬挂,枢即枢纽,此穴在腰部,仰卧时局部悬起,为腰部活动的枢纽,故名悬枢[1]

悬,通旋,旋转,悬起,为托空不着之处。枢,枢纽,枢要,通上连下为枢,为致动之机。穴当人身旋转枢要之处,物必悬而能旋,上身为下身旋转之所悬附,故人身之旋动必以腰椎为其枢纽。人当仰卧之时,腰脊处约有数寸悬空,可以探手通过。本穴适当此处之上端,两条膂脊之间,故名之以悬,而日悬枢。小儿仰卧,悬空最显,老弱疲乏者悬空较微。[2]

7 所属部位

腰椎[3]

8 悬枢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悬枢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下凹陷中[4]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伏卧取穴[4]

悬枢穴位于腰部,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5]

悬枢穴在督脉的位置

悬枢穴在腰椎的位置

悬枢穴在腰椎的位置

悬枢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悬枢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9 悬枢穴的取法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伏卧取穴[5]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3个棘突,于下方的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从命门穴(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是命门穴)沿后正中线向上推一个椎体,其上缘凹陷处即是悬枢穴[7]

10 悬枢穴穴位解剖

悬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7]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8]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8]

11 悬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枢穴具有有健脾胃、强腰脊作用[8]

悬枢穴具有助阳健脾、通调肠气的功效

悬枢穴有温补脾肾、强壮腰脊之功,治腰脊强直不得屈伸等症[8]

12 悬枢穴主治病证

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肠鸣,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脱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等。

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及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等[8]

悬枢穴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9]

悬枢穴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完谷不化,脱肛;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9]

悬枢穴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9]

腰脊强痛,肠鸣腹痛,完骨不化,泄泻,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9][9]

向上微斜刺0.5~1寸[9]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9]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0]

14 悬枢穴的配伍

悬枢穴配足三里、内关治急性胃痛[10]

悬枢穴配天枢、气海治泄泻[10]

悬枢穴配肾俞治腰痛[10]

悬枢配天枢、中脘,有化积通腑的作用。治食积腹胀[10]

悬枢配天枢、足三里,治泄泻、痢疾[10]

悬枢配肾俞、委中,有温经通络的作用。治腰痛[10]、腿痛。

15 特效按摩

常按揉悬枢穴,可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等胃肠疾病[10]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

《针灸大成》:主腰脊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积。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8.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8.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2.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1-35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