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疮·血虚风燥证

目录

1 拼音

xuán ěr chuāng ·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旋耳疮·血虚风燥证(ear 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生风,以耳部皮肤瘙痒、增厚、粗糙、皲裂,结痂、脱屑,经久不愈,兼见面色萎黄、纳差、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为常见症的旋耳疮证候[1]

4 旋耳疮·血虚风燥证的症状

旋耳疮·血虚风燥证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患者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痒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后,有小血点,但很快结成血痂,经久不愈[1][2]

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2][2]

5 证候分析

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皲裂,作痒;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故纳少,体倦乏力,面黄,舌质淡,脉细缓[2]

6 旋耳疮·血虚风燥证的治疗

6.1 治法

治宜养血息风润燥[2]

6.2 方药内服

可用地黄饮,取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到治风目的,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2]

或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用以健脾养血滋阴,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2]

或用八珍汤选加薏苡仁,陈皮、砂仁、蝉衣等以健脾祛风止痒[2]

6.3 外治法

1)用紫连膏、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以滋润肌肤,解毒祛湿[2]

2)用黄瓜藤烧炭存性,香油调搽,或穿粉散香油调搽,或紫草茸油外搽,以滋润肌肤[2]

3)耳后缝间开裂者,用黄连膏纱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贴患处,每天换药1次至愈为止[2]

7 旋耳疮·血虚风燥证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耳部卫生,凡血虚而枯槁者,宜用油膏类药,使之滋润[2]

患病期间,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鱼、虾等食品[2]

8 关于旋耳疮

旋耳疮(ear eczema)为病名[3]。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黄水疮(见《外科正宗》卷四)[3]、月蚀疮(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耳镟疮(见《外科大成》卷三)。是指发生于耳根部,以局部潮红、灼热、瘙痒、水疱、糜烂、渗液、结痂为主要表现的湿疮[4]

旋耳疮相当于西医的耳部湿疹[4]

《外科医案汇编》:“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

详见旋耳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