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疮·风热湿邪证

目录

1 拼音

xuán ěr chuāng ·fēng rè shī x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eczema with wind-heat-dampness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ear eczema with wind-heat-dampness pattern)是指风热湿邪,以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感、出水泡、渗液、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旋耳疮证候[1]

4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的症状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患者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黄水淋漓,干后结成黄色痂皮[2][2]

揭开痂皮,则见附着于肌肤处的仍然糜烂浮腐,有脓液[2]

由于脂水污染而使病区逐渐扩大[2]

其中若风盛者,以奇痒为重,常于夜里为甚,影响睡眠;若湿热盛,则糜烂、灼痛、黄水淋漓为主[2]

婴儿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2]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2]

5 证候分析

风热湿邪加以肝胆火热蒸灼肌肤,故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生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是为湿盛之证;瘙痒不止,是为风盛之证;灼热而痛是为热盛[2]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受肝胆湿热干扰,则发热、烦躁、睡眠不安[2]

6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的治疗

6.1 治法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2]

6.2 方药内服

风邪偏重者,可用消风散: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以祛风止痒,用苍术、苦参、木通以理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凉血清营;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若湿重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汤,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利湿祛风;丹皮清热凉血[2]

湿热壅盛者,宜清热解毒祛湿,可用龙胆泻肝汤,选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柏、苦参以加强清热除湿的作用[2]

6.3 外治法

1)保持患部清洁。有干痂者,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如花椒叶、桉树叶、桃叶等,适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 g,煎水,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2]

2)黄水淋漓者,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调敷,以清热除湿[2]

3)红肿焮痛、瘙痒、出水者,可用三黄洗剂或25%黄连油混悬液外搽,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2]

4)有脓痂者,可用黄连粉撒布或涂黄连膏,以清热解毒[2]

7 旋耳疮·风热湿邪证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耳部卫生,凡患处湿重而脓水浸淫者,宜使之干燥[2]

患病期间,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鱼、虾等食品[2]

8 关于旋耳疮

旋耳疮(ear eczema)为病名[3]。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黄水疮(见《外科正宗》卷四)[3]、月蚀疮(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耳镟疮(见《外科大成》卷三)。是指发生于耳根部,以局部潮红、灼热、瘙痒、水疱、糜烂、渗液、结痂为主要表现的湿疮[4]

旋耳疮相当于西医的耳部湿疹[4]

《外科医案汇编》:“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

详见旋耳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