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眼

目录

1 拼音

xī yǎn

2 英文参考

Knee Ey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y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yǎ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LE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膝眼: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1]

4 人体部位名·膝眼

膝眼为人体部位名。指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之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1]

5 经外奇穴名·膝眼

膝眼(xīyǎn EX-LE5)为经外奇穴名[2][2]。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膝目、鬼眼[3]。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3]。左右共4穴[3]。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

5.1 拼音

xīyǎn

5.2 代号

EX-LE5

5.3 膝眼穴的别名

膝目(《外台秘要》)

鬼眼(《医宗金鉴》)。

5.4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

5.5 膝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膝眼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3][4]

膝眼在膝部,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与犊鼻内外相对[5]

膝眼穴位于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之凹陷中,在内者称内膝眼,在外者称外膝眼,左右共4穴[5]

膝眼穴位于膝部,当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左右共4穴[5]

经外奇穴——膝眼的位置(在内侧的为内膝眼,在外侧的为外膝眼)

经外奇穴——膝眼的位置(在内侧的为内膝眼,在外侧的为外膝眼)

5.6 膝眼穴取穴方法

患者屈膝取穴。

屈膝,于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取穴[5]

5.7 膝眼穴穴位解剖

膝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

有隐神经的髌下支及胫,腓总神经的膝下内、外关节支;并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分布[5]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5]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脉网分布[5]

5.8 膝眼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眼穴活血通络,疏利关节的作用。

5.9 膝眼穴主治病证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脚气[5]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以及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等[5]

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5]

下肢病:膝痛,鹤膝风,腿痛,脚气[5]

5.10 膝眼穴的配伍

膝眼配委中、压痛点,治膝部软组织损伤[5]

膝眼配伏兔、阳陵泉,治膝关节痛[5]

膝眼配梁丘、阳陵泉,治膝关节炎[5]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向膝中斜剌0.5~1寸[5][5][5],或透刺对侧膝眼[5][5]

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或相互透刺,局部有酸胀感,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有时向下扩散[5]

注意:起针前勿伸膝,以防折针[5]

5.11.2 灸法

可灸[5][5]

5.12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

《针灸集成》:主治膝冷痛不已。

《外台秘要》:苏恭云,脚气,若心腹气定,而两髀处连膝闷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复更发,复灸三炷。

《太平圣惠方》:膝眼四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穴。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头红肿一般同,膝关膝眼皆须刺,针灸堪称劫病功。

《类经图翼》:膝眼,刺五分,禁灸。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

《神应经》:遍身生疥癞,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膝眼,灸二七壮。

《外科大成》:膝眼穴,治鹤膝风,穴在膝关骨下两旁陷中。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5.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8.
  5.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