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Asarum sieboldi Mig., herba asari cum radice[朗道汉英字典]
asari radix,asiasari radix,asiasarum,manchurian wildging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细辛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 (Nak.) C.Y. Cheng et C.S. Yang 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1]。
5 来源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Schm.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的全草。
6 产地
细辛主产东北及陕西等地。
8 细辛的功效与主治
李明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可用本品治疗。口疮喉痹等用它,是因它能散浮热。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眼目等症可用它;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
细辛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煎服,1.5~3g。
细辛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散寒止痛,宣通目窍的功效:
(1)用于风寒犯目所致目赤肿痛,白睛紫赤,黑睛翳膜等。常与麻茸、藁本等配伍,如四味大发散。
(2)用于绿风内障、青盲等。本品性善走窜,能开日窍,通玄府,用治绿风内障,常于平肝熄风药中加入本品以开通玄府,如绿风羚羊饮;用治青盲,常于补益肝肾方药中加入本品,以宣通目窍,如用驻景丸加减方中加入细辛、猪脊髓,治疗青盲有较好疗效。
12 细辛的药理作用
细辛的药理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缺氧,抗细菌真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细辛的挥发油对兔有解热、镇痛作用,并可使人舌的黏膜麻醉,对豚鼠有局麻作用。
细辛醇浸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痢疾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13 组方精选
2、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3、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4、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15 细辛中毒
细辛属辛温解表药。含有细辛醚、甲基丁香酚等挥发油。药理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缺氧,抗细菌真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15.1 不良反应机制
细辛的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能够先兴奋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导致呼吸麻痹致死。服用生细辛及煎煮时间过短都易引起中毒。
15.2 细辛中毒的症状
细辛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瞳孔散大、面色潮红、口渴、脉速、血压升高、颈强直、肌肉震颤,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意识不清、昏迷,最后因呼吸肌麻痹致死。
15.3 治疗
1.催吐、洗胃、导泻等促进毒物排出
用1:4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可服用蛋清,乳汁或通用解毒剂;也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ml,加入3g维生素C静脉滴入。
2.对症治疗
制止惊厥,静脉给苯巴比妥钠0.3~0.5g,2~3/d,10%水和氯醛灌肠,或地西泮10~20mg肌注,还可给安定和安官牛黄丸;尿闭时,导尿或口服氢氯噻嗪50mg,3/d。
16 细辛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Xixin
ASARI RADIX ET RHIZOMA
16.2 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l.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16.3 性状
16.3.1 北细辛
常卷曲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状,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和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16.3.2 汉城细辛
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
16.3.3 华细辛
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lcm。气味较弱。
16.4 鉴别
(1)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部分残存。皮层宽,有众多油细胞散在;外皮层细胞1列,类长方形,木栓化并微木化;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点。中柱鞘细胞1~2层,初生木质部2~4原型。韧皮部束中央可见1~3个明显较其周围韧皮部细胞大的薄壁细胞,但其长径显著小于最大导管直径,或者韧皮部中无明显的大型薄壁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4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细辛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细辛脂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三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5.4 马兜铃酸I限量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 D)测定。
16.5.4.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马兜铃酸I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10 | 30~34 | 70~66 |
10~18 | 34~35 | 66~65 |
18~20 | 35~45 | 65~55 |
20~30 | 45 | 55 |
30~31 | 45~53 | 55~47 |
31~35 | 53 | 47 |
35~40 | 53~100 | 47~ 0 |
16.5.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马兜铃酸I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μg的溶液,即得。
16.5.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6.5.4.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马兜铃酸I(C17H11NO7)不得过0.001%[6]。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9.0%。
16.7 含量测定
16.7.1 挥发油
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16.7.2 细辛脂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D)测定。
16.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为287nm。理论板数按细辛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20 | 50 | 50 |
20~26 | 50→100 | 50→0 |
16.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细辛脂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6.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6.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细辛脂素(C17H11O7)不得少于0.050%。
16.8 细辛饮片
16.8.1 炮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16.8.2 检查
16.8.2.1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过8.0%。
16.8.3 鉴别
(除根横切面外) 同药材。
16.8.4 检查
16.8.5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6.8.6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心、肺、肾经。
16.8.7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7],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16.8.8 用法与用量
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16.8.9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6.8.10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6.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44.
-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43.
- ^ [4] 崔述生,张浩主编.精编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
- ^ [5]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43-244.
- ^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 ^ [7]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勘误《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内容的通知(国药典综发〔2010〕246号).201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