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目录

1 拼音

xiū kè

2 英文参考

shock[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choc[朗道汉英字典]

circulatory collap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西医

休克(shock)系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1]。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1]

休克为病症名。指机体遭受体外或体内有害因素的强烈袭击,以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迅速产生生理机能严重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以出血、外伤、过敏、外科手术等种种损伤或刺激为诱因发生一系列的机体反应.结果出现机体功能急剧降低甚至破坏的现象称为休克。休克是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其典型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神志模糊。引发休克的因子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损害。

3.1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初期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1]

休克期:随病情进展,患者出冷汗、四肢湿冷、皮肤很明显的苍白、尿少或无尿、皮肤黏膜出现明显发绀等症状[1]。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1]。血压下降,甚至血压测不出[1]

3.2 休克的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成人约800毫升)即发生休克,超过40%(约1600毫升)濒于死亡。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休克亦属此类型;

2、心原性休克:由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80%;

3、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主要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死亡率为30~80%;

4、过敏性休克: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致敏原刺激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常见者如药物和某些食物(波罗等)过敏,尤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多见,严重者数分钟内不治而亡;

5、神经原性休克;剧烈的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导致急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于晕厥。有时虚脱与休克相仿,但虚脱的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突然,持续时间短,尤在及时补液后可迅速矫正,主要发生于大量失水、失血和大汗时,休克的死亡多由于肾、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在脊髓损伤之后,受损部位以下的脊髓反射出现暂时性的抑制或降低称为脊髓休克(spinal shock)。这可以看作是由于急剧地解除了来自高位脑中枢的影响.使脊髓神经细胞发生功能失调所致。

6、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创伤性休克多见于一些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血浆或全血丧失至体外,加上损伤部位的出血、水肿和渗出到组织间隙的液体不能参与循环,可使循环血量大减,导致受伤组织逐渐坏死或分解,产生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分解产物,如组胺、蛋白酶等,引起微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也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组织更加缺血[2]

3.3 休克的诊断

休克的诊断标准[2]

1.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斑、黏膜苍白/发绀、尿量每小时<0.5ml>

5.收缩压<>

6.脉压<>

7.原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

凡符合1、2、3、4中的两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

3.4 休克的治疗

休克的一般处理包括患者平卧,全身保暖,尽量少搬动,吸氧,尽量静脉输液以扩充血容量等,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休克的病因是防止休克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详见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条。

4 中医

休克属祖国医学“厥证”“脱证”“亡阴”“亡阳”等范畴。本病的病因有:出血性、创伤性、脓毒性、心原性、神经原性、放射性等[3]

4.1 诊断要点

休克诊断要点:

①休克前期:主要有头晕,眼花,口干,恶心,心慌,精神紧张,呼吸增快,四肢温度正常或发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脉搏有力,血压正常或稍高等[3]

②休克低血压期:主要有面色苍白,淡漠少言,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皮肤潮湿或干燥,脉搏细弱,收缩压降到90毫米汞柱以下,脉压缩小,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3]

③休克后期:上述表现继续加重,呼吸变为表浅不规则,收缩压降到50毫米汞柱以下或测不出,脉搏多不能触及,心音微弱,无尿,瞳孔逐渐扩大,意识逐渐朦胧,呈现垂危状态[3]

4.2 针灸治疗

休克应采用针刺综合法治疗:首先,针对休克病因及作一般抗休克治疗,如输液、纠正酸中毒。其次,采用针刺升压,以素谬、人中、内关为主,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耳针升压点及呼吸穴。一般先采用主穴,如半小时无效或1小时内虽有升压反应,但收缩压未达到90毫米汞柱,则另加1~2个配穴。手法用中强刺激,留针,持续或间断捻转。收缩压达90毫米汞柱以上则逐渐延长捻针的间隔时间。收缩压稳定在90毫米汞柱以上连续3小时,即可出针。若升压效果不满意或无效时,应加用药物等综合治疗。[3]

5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2.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1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