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

目录

1 拼音

xiōng qiāng bì shì yǐn liú shù

2 英文参考

closed drainage of thoracic cavity

thoracic close drainage

3 手术名称

胸腔闭式引流术

4 别名

胸廓造口术;胸腔管手术;闭式胸腔引流术;胸腔闭锁引流术;胸腔闭合引流术;closed drainage of thoracic cavity;thoracic close draina

5 ICD编码:34.0401

5.1 分类

胸外科/有创性诊断及治疗技术

5.2 概述

胸膜穿刺部位的解剖见图5.1.12-1。

5.3 适应症

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

1.各种类型的气胸,经胸穿抽气肺不能复张者。

2.血胸(中等量以上)。

3.脓胸或支气管胸膜瘘。

4.乳糜胸。

5.开胸手术后。

5.4 禁忌症

1.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

2.肝性胸水,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

5.5 术前准备

1.认真了解病史,根据X线胸片、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超声检查协助定位,尤其是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的引流。

2.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引流管,一般以外径约0.8cm的透明塑料管或硅胶管为好,也可是商用的穿刺套管。外接闭式引流袋或水封瓶。

3.张力性气胸应先穿刺抽气减压。

5.6 麻醉和体位

1.麻醉 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稍进针试验性抽吸,待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诊。

2.体位 半卧位。气胸引流位置选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引流液体选在第7~8肋间腋中线附近,若为局限性积液应依据B超和影像学资料定位。

5.7 手术步骤

1.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用2把弯血管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于肋骨上缘穿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腔(图5.1.12-2)。此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2.用止血钳撑开,扩大创口,用另一把血管钳沿长轴夹住引流管前端,顺着撑开的血管钳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其侧孔应在胸内3cm左右(图5.1.12-3)。引流管远端接水封瓶或闭式引流袋,观察水柱波动是否良好,必要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同时检查各接口是否牢固,避免漏气。

4.也可选择套管针穿刺置管。套管针有两种,一种为针芯直接插在特制的引流管内,用针芯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后,拔出针芯,引流管就留在了胸腔内。另一种为三通金属套管,穿入胸腔后边拔针芯边从套管内送入引流管(图5.1.13-4~6)。

5.如须经肋床置管引流,切口应定在脓腔底部。沿肋骨做切口长5~7cm,切开胸壁肌肉,显露肋骨,切开骨膜,剪除一段2~3cm长的肋骨。经肋床切开脓腔,吸除脓液,分开粘连,安放一较粗的闭式引流管。2~3周后如脓腔仍未闭合,可将引流管剪断改为开放引流。

5.8 并发症

1.引流不畅或皮下气肿 多由于插管的深度不够或固定不牢致使引流管或其侧孔位于胸壁软组织中。引流管连接不牢,大量漏气也可造成皮下气肿。

2.出血 多由于引流的位置靠近肋骨下缘损伤肋间血管所致。

3.胸腔感染 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引流不充分或切口处污染均可引起。

4.复张性肺水肿 对于肺萎陷时间较长者,在排放气体或液体时,速度不能过快,交替关闭、开放引流管,可预防纵隔摆动及肺水肿的发生。

5.膈肌或肺损伤。

6 ICD编码:34.0402

6.1 分类

胸外科/胸膜手术/气胸的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治疗

6.2 概述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膜疾病常用的治疗措施。通过水封瓶虹吸作用,使胸膜腔内气体或液体及时引流排出,避免外界空气和液体进入胸腔,从而维持胸膜腔内负压,促进肺膨胀,并有利于控制胸膜腔感染,预防胸膜粘连。

6.3 适应症

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急性脓胸、胸外伤、肺及其他胸腔大手术黑、张力性气胸。

1.自发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经反复穿刺抽吸疗效不佳者。

2.支气管胸膜瘘,食管吻合口瘘,食管破裂者。

3.胸腔积血较多,难以通过穿刺抽吸解除者。

4.脓胸积液量较多且黏稠者,或早期脓胸,胸膜、纵隔尚未固定者。

5.开放性胸外伤、开胸术后或胸腔镜术后须常规引流者。

6.4 禁忌症

非胸腔内积气、积液,如肺大泡、肺囊肿、结核性脓胸等禁用。

6.5 准备

1.向患者讲解本法的目的、方法、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并积极配合。

2.体位 依病情轻重,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头略转向对侧,上肢抬高抱头或置于胸前。

3.切口部位 依病变部位和引流物性质决定切口部位。一般情况下,引流气体时,切口宜选择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引流脓胸、血胸、乳糜胸等积液液体时,切口常选择腋中线或腋后线6~8肋间;如系包裹性胸腔积液,应借助X线或超声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和引流管入路。

6.6 方法

6.6.1 1.消毒、麻醉

切口部位周围15cm范围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局部浸润麻醉,并将针尖刺入胸腔试抽,以确定有无积液、气体等。

6.6.2 2.插管方法

可选用肋间切开插管法、套管针插管法、肋骨切除插管法。

(1)肋间切开插管法:沿肋间或皮纹方向切开皮肤2.0~3.0cm,在肋骨上缘处用中弯血管钳钝性分离肋间组织,用钳尖刺入胸膜腔内,撑开血管钳,扩大创口。用血管钳夹住引流插管末端,再用另一血管钳纵行夹持引流管前端,经切口插入胸腔内,引流管进入胸膜腔的长度以侧孔进入胸膜腔0.5~1.0cm为宜。将引流管末端与盛有液体的水封瓶相连接,松开末端血管钳,嘱患者咳嗽或做深呼吸运动,可见气体或液体自引流管内流出,玻璃管内液体随呼吸上下运动。如上述现象不出现,应重新调整胸膜腔内引流管位置。切口缝合1~2针,用引流管旁缝合皮肤的两根缝线将引流管固定在胸壁上。

(2)套管针插管法:局麻处切开皮肤约2cm,紧贴肋骨上缘处,用持续的力量转动套管针,使之逐渐刺入胸壁,进胸膜腔时有突破感。先将引流管末端用血管钳夹住,拔出针芯,迅速将引流管自侧壁插入套管腔,送入胸腔内预定深度,缓慢退出套管针套管,注意勿将引流管一并退出。缝合皮肤并固定引流管,末端连接水封瓶。

(3)肋骨切除插管法:在手术室进行,可插入较粗的引流管,适用于脓液黏稠的脓胸患者。手术切除一段肋骨,长约4cm。术中切开脓腔,吸出脓液,手指伸入脓腔,剥离黏连,以利引流。

6.7 注意事项

1.术前正确检查、定位对于确定引流部位十分重要,同时还应确定患侧支气管是否通畅。如果病情许可,应行X线和(或)纤支镜检查,以免引流后患侧肺不能膨胀而导致脓胸。局部麻醉后应先行胸膜腔穿刺,抽出气体以后再切开皮肤、放置引流管。

2.分离肋间组织时,血管钳要紧贴肋骨上缘,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

3.引流管侧孔不能太浅,否则易脱出引起开放性气胸或皮下气肿。

4.留置在胸膜腔内的引流管长度一般应控制在5cm左右,不宜插入过深。

5.缝皮肤固定线时,进针要深,直到肌层,关闭肌肉与皮下之间的间隙,皮肤缝合不宜太严密。

6.水封瓶内玻璃管下段在水平面下2~3cm为宜,如果过深,胸内气体不易逸出。

7.引流开始时须控制放出气体、液体的速度,特别是对于肺压缩严重且萎陷时间长者,以防止发生复张后肺水肿。

8、保持引流管通畅,不使受压、扭转。逐日记录引流量及其性质和变化。

9、每日帮助患者起坐及变换体位,使引流充分通畅。

10、如系急性脓胸,术中宜取分泌物作常规检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试验。如为张力性气胸,可于病侧锁骨中线第2前肋间、腋前线或腋中线的第4或第5肋间处置管,术后注意事项同套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11、定期胸部X线摄片,了解肺膨胀和胸膜腔积液情况。

12.注意观察引流瓶中气液面的波动情况,经常挤捏引流管,不要使之受压、扭曲,确保引流管通畅。

13.移动患者或患者行走时,要用血管钳夹住近端引流管,防止水封瓶的液体倒流入胸腔或引流管脱落。

14.拔除引流管时,要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用凡士林纱布盖住引流口,迅速拔管,压紧纱布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15.胸腔闭式引流后应对比观察引流前、后的呼吸音变化,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肺膨胀良好者,可考虑48~72h内拔出引流管。反之,若肺不能膨胀,则应考虑是否行进一步的手术处理。

16.气胸合并感染已有早期脓气胸者,须强调早期、充分引流,必要时行上、下引流管引流。上引流管置于锁骨中线外第1或第2肋间;下引流管位于腋中线稍后,第7或第8肋间隙(图5.3.1.1.2-8)。

17.继发自发性气胸,若在胸腔闭式引流之后有较多气泡持续逸出,则应连接双联水封瓶予以低负压(-18~-20cmH2O)持续吸引,使胸腔的积气尽快排出(图5.3.1.1.2-9)。

18.若为胸壁很薄或婴幼儿采用套管针方式置管,可先用拇指将胸前皮肤向上推高一个肋间,然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套管针戳入胸膜腔置管。使皮肤和胸膜伤口不在同一平面,且引流管前端向上,引流效果较好;拔管以后外界空气亦较难进入胸膜腔。

6.8 并发症

(1)麻药过敏,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2)胸膜反应,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3)切口感染,并可导致胸腔感染。

(4)出血,并可能导致血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